刘永宁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影视学教授
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是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努力奋斗下,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而影视作品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毫无疑问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学界关于不同题材影视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关于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寥寥无几。
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作为影视题材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的影视行业大环境中,并未获得从业人员的重视。并非是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不精彩,1999年上映的《横空出世》,正是我国优秀的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之一。2019年正逢《横空出世》上映20周年,笔者将从《横空出世》谈开,浅析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一、经典国防题材影视作品《横空出世》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一)《横空出世》中,中国精神的塑造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包含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有两方面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横空出世》作为国防题材影视作品的优秀代表,成功塑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精神。
爱国精神。作为反映我国原子弹制造的国防影片《横空出世》若选择从国家领袖的角度去讲述,也是很合适的。但当时的电影主创人员没有选择这一角度,反而聚焦从事一线原子弹研制试验的人们,更好地传达了浓厚的爱国精神。
《横空出世》中的主角之一,是由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陆光达的原型主要是我国“两弹元勋”之一的邓稼先,并结合了一些其他研制人员的故事。其本身的个人经历就是中华儿女爱国精神的印证。主创人员在史实的基础上,添加了陆光达妻子的身份问题。
影片中,他的妻子王茹慧也是核物理专家,因为其生父(故事背景中,王茹慧父母早年离婚,其跟着母亲生活)常年与美国军方有生意往来,被国家决定,要排除在原子弹研究这一机密之外。面对这一决定,陆光达没有不理解,而是决定在原子弹研究阶段保持与妻子的距离。在前往罗布泊之后,也没有跟妻子透露一点消息。在研究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王茹慧收到中央军委邀请,给将军班讲原子弹相关课程,这一情节传达了组织上对其的认同。
虽然王茹慧的出身设定,可能会让观众觉得当时的党和国家略有些不近人情,甚至刻板,但是结合建国初的时代背景,这一设定增强了故事的时代感、真实感,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具传奇性、伟大性,更突出塑造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影片后半段,原子弹实验需要运送新的核试验器材,此时天降暴雨,从其他研究所送往马兰基地的运送队伍卡在了路上。基地中所有官兵和科研人员都出来保护器材。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陆光达的妻子王茹慧也在运送队伍中。在倾盆大雨中,陆光达和王茹慧相遇,多年没见的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不知道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这场戏,不仅描绘出了伉俪情深,更是浪漫刻画了陆光达和王茹慧人格的伟大。正是因为陆光达夫妇的设定,让爱国主义变得不再是一个“唱高调”的词汇,而是具象化的中国精神,且十分具有感染力。
2.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传统精神,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横空出世》中为了复现马兰基地,主创人员也动用了大量的演员,塑造基地的子弟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电影中每一个大场面都有着塑造马兰基地建设者群像的效果,展现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片中,马兰基地的自然环境异常险恶,淡水保障都十分困难。起初冯石为了保证工期按时完成并节约淡水,让施工队使用盐碱水制混凝土。但是,作为总工程师的陆光达,从科学的角度,坚持原子弹测试工程建设施工必须用淡水。后来,冯石让建设兵团晚上加班,运输淡水供给建设。但是陆光达要求严格,不允许违反施工规则的施工队继续参与工程。施工队的团长带领施工队,冒着大雨请求换掉自己这个团长,保住这个从朝鲜战场下来的英雄团的荣誉。这场群戏,所有士兵高喊着“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这16个字,是周恩来总理对国防科技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也是周总理“严细精神”的具体内容,并成为“周恩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上,只有施工工地所使用的灯光,半明半暗地照亮了天上的雨水和士兵们黑黝的脸庞。陆光达被这股精神感动,亲自帮施工队绑紧了旗杆上“英雄团”旗帜,施工队重新开工。这场群戏,强有力地展现了我们一线原子弹研制人员不畏任何自然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横空出世》中,中国文化的塑造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中,很多细节和桥段正是依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设计,才能够如此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1.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国文化”,这是中华儿女天然形成,并结合社会后期培养的一种文化。研究原子弹,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大多是归功于个人或一小部分科学家。在那个贫困落后的中国,原子弹绝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造出来的,这里面的荣耀,属于领导、军人、科学家,还有在那个年代把一切都优先供应给研究基地的老百姓。
选择《横空出世》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一批人物,本身就包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在电影中,陈志忠将军见到陆光达的第一面就问:“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陆光达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点了点头。导演在处理这个镜头的时候,没有给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面部特写,只是拍了一个过肩镜头。他没有声嘶力竭地回答“我愿意”,也没有坚毅的面庞。因为他其实对家人也有不舍,但是更愿意为祖国奉献一生;因为“我愿意”的人不光只有陆光达,还有马兰基地的全体原子弹研制人员。在冯石给全体官兵作基地开工动员的仪式上,他问一个小战士:“仗打完了,该不该回家和老娘说一声?!该说!但是不能说!”
从陆光达到小战士,没有人不想家,从战场回来的人更是如此。但是,有人要回家,就有人不能回家,保护国家。这段动员会,是影片第一段的高潮,是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
2.人的力量。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可以通过认识自然规律而利用它。千百万年来,这一思想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化中。
《横空出世》中,我们硬是克服了自然与人为的种种困难,这正是对人的力量的讴歌。
片中,主创人员对于科学家队伍刻画的笔墨,李一凡仅次于陆光达,他对“人的力量”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他们刚到基地时,冯石带领他们参观实验场,陆光达感到冯石的军人作风很强,并且对未来构想过于宏大,陆光达并不是太适应。他对李一凡说:“没想到他把这里当战场了。”
李一凡说:“没来的时候啊,我也把这里当实验室了,一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可是我现在不愿意这样想了。光达,昨天来的时候在通过那个彩环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人的力量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比任何科学都强大。”李一凡这个人物不像陆光达,他并没有有情趣的小爱好,也不像陆光达风度翩翩。
他带着一副厚厚的近视镜,穿着老土的中山装,又瘦又老,像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人物,像极了我们身边的老师,像极了那个年代为了国家、民族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拉近了电影中这些科学家与我们的距离。表现了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对于“人的力量”这一文化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强调客观世界规律。
(三)《横空出世》中,“中国故事”的塑造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于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要求。《横空出世》作为国防题材电影,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既有先天优势,又有先天劣势。优势在于,国防题材自带积极内涵,电影讲述的内容不用刻意挖掘,也能够具有正能量;劣势在于,国防题材电影往往内容宏大,很难令人产生情感共鸣,起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横空出世》的主创人员,抓住了题材优势,同时通过注重人物个性、寻找矛盾冲突,规避了题材劣势,让电影讲好了中国故事。
1.注重人物细节。《横空出世》将大量的笔墨留给了几位主角,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陆光达与冯石,主创人员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保留了许多动人的细节,展示了人物个性。
在影片中,陆光达在艰苦卓绝的马兰基地,依然保持了一些海外留学带回来的兴趣爱好。他喜欢喝咖啡来提精神,甚至在饮用时会使用非常专业的摩卡壶;他喜欢听意大利歌剧,也会说意大利语。
同时他的这些“小爱好”又塑造得相当合适,在基地供给不足的时候,他主动要求知识分子要和部队战士同样的伙食条件;在和冯石聊天的时候,他说出了喜欢听意大利歌剧的原因,因为在留学的时候,日本同学嘲笑中国人人种不行,他与日本同学比赛学意大利语,留下了这样一个习惯。这些小的习惯不仅没有削弱他们人格的伟大,反而拉近了角色与现代观众的距离。
冯石这个人物同样也是极具人物魅力的。他是一个军人,可以说脾气很大。生气的时候,连上级的电话也不接。陆光达被停止工作时,他可以飞到北京要人。但是他一旦接受了国家的任务,凭着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可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进去。
在最初和陆光达合作时,也就是“盐碱水制混凝土”片段,他不懂科学,但是他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认识到制造原子弹不是凭借一腔孤勇能够完成的。冯石这个人物在塑造上,凝聚着五六十年代特有的时代精神,非常可爱可敬,且具有传奇性。
2.寻找悬念和矛盾冲突。原子弹研制成功,对于1999年的观众以及现在的观众来说都是史实,从整部电影的情节来看,构不成悬念和矛盾冲突。但是原子弹的研制过程是具有传奇性和神秘性的,将研制过程讲好,是主创人员寻找以及制造悬念和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
《横空出世》中的悬念以及矛盾冲突,从陆光达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四类: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的冲突;陆光达与妻子爱情的发展走向;陆光达与冯石战友情谊的发展走向;原子弹事业进展中的种种困难。
时代背景冲突与原子弹事业进展中的种种困难,是这个故事能被拍摄成电影作品的基础。陆光达与妻子爱情的发展走向,是故事浪漫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陆光达与冯石的战友情谊,是这部故事的叙事主线。
这两个人,是因为一个目标而聚集到一起,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有的只有工作性质、个人性格、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主创人员正是从这方面做文章。陆光达和冯石,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将军。历史上,原子弹研制这件事,主要还是依靠知识分子和军人这两类人共同完成的伟大创举,陆光达和冯石就有了代表性。
知识分子和军人的交流,必然会产生工作作风与工作意见上的分歧,这也就产生了戏剧冲突。从最早两人相遇时并不熟悉,彼此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到后来因盐碱水的事引发分歧,再到后来在彼此密切的交流和工作中,两个人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影片的高潮,陆光达在北京因偶遇美籍华人科学家夏世忠,被保密局暂停工作,冯石专程飞往北京“要人”,陆光达因此恢复工作,两人的战友情谊越来越深厚。
最后,原子弹成功引爆,两位原子弹研制功臣的感情,就像升腾的蘑菇云,到达顶峰,达到升华。所有原子弹研制人员的精神力量在这一刻,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一同爆炸。
两个男人,几十年风风雨雨积攒下来的情谊,其中的过程及曲折,正映照了原子弹研制几十年的艰辛历程,同样,这两样事物也都是伟大的。这种过程,不仅仅充满悬念与矛盾冲突,还是极其浪漫、极其充满豪情的。
二、国防题材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横空出世》作为这20年来出色的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之一,其成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国防题材影视作品中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深刻经验。
(一)注重人物塑造
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其本质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故事的根本在于塑造好“中国人物”。我们不缺乏塑造人物的意识,而缺乏塑造鲜活人物的意识。
我们应该塑造正能量的角色,同时也应该有一点“奇”、有一点“怪”。就像坚强的冯石,也会有脆弱的一面。如果人物只有伟大,那观众不会喜欢;如果只有“奇”和“怪”,观众会更加反感。一定要两者结合,塑造立体人物。
(二)打磨作品台词
好的作品,台词不管多少,都应该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国防题材影视作品更应该这样。国防题材总会涉及到专业术语和特殊语境、语态,这必然要保留,但是一定要接地气。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既包含对内传播也包含对外传播。
不接地气的话语,相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都无法感同身受,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就更难产生情感。
(三)关注作品细节
在影像质量突飞猛进的今天,许多影视从业人员一味追求影像质量,忽视了影像本身的细节处理。国防题材,一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细节,比如《横空出世》中计算用的算盘,还有木夯,等等。这些细节也正是国防题材更能体现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创造情感共鸣
西方国家过去一直在向世界输出他们的普世价值。在中国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有自信地把自己的文化精华,通过作品传达给世界观众。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我们生活的共同点,在影视作品中塑造好这种共同点,才能够让外国的观众接受。
这些年,国防题材的影视作品比较少,像《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影片,虽然质量也属上乘,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国防电影。好的国防电影应该是能感动人心的,更会是有市场的。
笔者希望通过对《横空出世》的分析,可以吸取到国防题材影视作品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方式方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国防题材影视作品,构建并传播好国家形象。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