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对于电影界还是对于我个人,2021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影大年”:一方面,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积压的电影扎堆上映,五花八门的新片如井喷般让影迷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各类影展与电影节也密集亮相,丰富多样的老片在修复之后重新登陆大银幕。关于经典老片,后文还有详细的推荐列举,在此我更想先对今年的优质新片稍作梳理。
比及往年,2021年的新片似乎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死亡母题,希求以影像媒介让我们尽可能探触到个体的终末时光。毕竟,对于平素健康或状若健康的常人来说,死亡犹如包裹在层层迷雾中、看似远在天边的细小洞穴,而在忙碌匆促的生活中,许多人早已“无暇赴死”。唯有电影,能够让我们得享短暂的安宁闲静(抑或“沉睡如死”),拥有片刻感知与思考死亡的真切时间。
早在跨年之际,便有集中展现癌症病人及其家属的佳作《送你一朵小红花》上映,虽然影片的部分台词与尾声段落不无尴尬做作,但它对患者与亲人心理的描写确乎无可挑剔,那些自我保护式的自闭、小心翼翼的忍耐包容与无奈内疚后的爆发,都表现得极尽真实,对患者需不需要在他人眼中可能虚无缥缈的“鸡汤”的探讨,也颇有意义。随后在1月接连登临影院的《缉魂》《小伟》,竟全都以癌症患者为主人公,带我们一步步走入他们的内心,而仅隔一周时间便上映的《吉祥如意》,则以充满意外偶然与媒介自指的元电影形式呈露了好不容易团聚的一大家子遭遇老人意外去世时的态度。
另一部涉及癌症患者的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后半程猝不及防地开启了至为痛切(而对胰腺癌患者的描摹又如此真实)的【死亡教育】。或许,今年许多影片不谋而合的这种默契,亦与后疫情时代不无关联,无论如何,人在灾变与死神之息里方能真正思索存在。
尽管惊悚片、恐怖片与动作片中的杀戮与领便当早已成为流俗常态,但今年却有多部令人惊艳的类型片打破了将死亡游戏化、降格化的成规惯例:《老去》别出心裁地通过极度缩减的生命时间放大了生老病死,迫使观者与多个角色一道困守荒岛,在一天内过往整整一生,追问生命的价值重心所在;《凯特》大胆地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便将女主人公抛掷入无可挽回的必死之境,并以女主人公的咽气作为最后一个镜头,让人在耳闻目视凯特的煎熬、疼痛、疲惫与挣扎中提前体验弥留临终之味,进入一种虽苦痛无奈却洞彻明达的本真状态;《007:无暇赴死》作为丹叔的邦德生涯告别之作,破天荒地让007终于完成从神到人、从冰冷机器到血肉之躯的转变,也令人不由得感叹,原来永生不死与风流无情终会腻味,为爱赴死与接受命运才是邦德最另类又最完美的结局。
除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凯特》,2021年还有不少以女性视角切入探讨死亡的电影佳作。阿莫多瓦的《平行母亲》尽管将重心放在了对孕育、生育及教育的探讨之上,却也将探寻历史中的死亡真相、发掘并重新安葬死难者编织成贯穿全片的副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结尾——以孩童视角呈现乱葬坑里由本片演员群体扮演的真人尸体,恰是对人们设身处地亲自【进入】死亡并想象性重构死者个体生命史的外化。
洪常秀近几年最有新意的作品《在你面前》标识着他走出舒适区的尝试:对死亡主题的严肃探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往影片中对男欢女爱的轻松揶揄。片中的导演(又一次由权海骁饰演)不断感怀于女主角在90年代演绎的、(似乎)影响自己一生的美妙影像,却终于拒绝兑现拍摄当下命不久矣的她的承诺,这既是洪常秀对男性知识分子的又一反讽刻画,也引出令人细思的悖论:电影以外在方式留住至美圣洁之躯(联系本片片名,亦容易想及脸与身体的外在性及他人的“目光之镜”,以及伯格曼、卡萨维茨等导演对拍摄与凝视面孔的痴迷),然而,死亡却是内在本己的衰残经验,仅此一回,不能复制,无可替代。影片还不断传达出女主对自身之渐趋死灭的感知与体悟,那一次次对世内存在的感恩、关于活在当下与在你面前荫蔽之天堂的欣悦觉知,或让无甚经历的影迷如片中导演般懵懂尴尬,或能直接击中对生死有深切【思谢】的观者。
欧容的新片《一切顺利》在部分影迷的眼中似乎昭示着这位曾剑走偏锋奇情刺激的导演终为岁月磨平了锐利的棱角,但实而亦是一部克制内敛又暗潮涌动的安乐死题材电影。在死亡面前,亲人与爱人间再多的怨怼与不解,也终于遮没不掉那份浓厚的爱意与包容。本片以另种方式引人想象与思考死亡(以及其意愿、权利与方式),哀而不伤,冲突与纠结过后乃有圆融温静。
及至年末,我们终于得见大林宣彦2019年的炽烈遗作《海边电影院》,作为“反战到死”的导演心迹宣示,影片本身也在多重死灭与作别(历史上的真实遇难者,电影中故去的虚拟人物,观众心中的死亡意识,导演的遗作告别之姿,片中电影院的关闭与最终散场,胶片电影和无数历史往事的渐渐淡出褪色)后迎来《2001太空漫游》式宇宙婴孩般的重生。
2021年,仍有许多模拟和讨论死亡母题的好电影,如《美好的世界》(心血管慢性病所带来的若隐若现的死亡阴影)、《无辜者》(日常生活中、光天化日下的死亡梦魇)、《绿衣骑士》(如何主动迎接、直面自己的死亡)、《上帝之手》(怎样看待侥幸逃过死亡的自我人生,如何面对亲人猝逝的沉痛噩耗 )、《不要抬头》(人类集体面对死亡时不同个体的态度与反应、心理与抉择)等。
实际上,电影不仅让我们延长了三倍生命,还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形色各异的死亡,在无尽的死亡之流中,我们也渐渐学会或体悟到应该如何在将来直面自己的死亡,进而也更确切地知道了我们生命中真正弥足珍贵的是什么,遂得以更好地生活下去,迎接未来。
大林宣彦遗作,一部恍若神迹的电影,滚烫炽热,宏阔瑰丽,倾注了世间所有的爱与死。影片既轻盈诙谐又凝肃悲凉,贯穿的主题是如何逃离野蛮战争的残酷轮回,并藉由电影改变未来。这是极具艺术家天职责任感的作品,却不会过于说教——本为间离的风格手法竟让人渐入佳境,观影者仿佛也与稀里糊涂跳进戏中戏里的主人公们一道融入银幕,化为电影的一部分,犹如亲临成为常态的荒诞,亲历生之欢欣与死之哀惧,最终惊异地体悟到,在宿命的死灭中亦能升腾起超拔的浪漫诗意,于无尽的灾难里也可开掘出希望的林中小路。
看似粗劣的抠像合成与不断变移乱入的人物+场景拼贴,都浸润着自由之气息,也是逃逸于沉重时代齿轮与酷烈战争机器的起舞姿态。中原和也的诗作摘句无比动人,也与大海、红日、黑雨、闪光相契合。多重告别后终迎来《2001》式婴孩重生。
至为优雅、惆怅、颓废、沉厚的一部动画绝作,香港电影流金岁月最后一抹闪耀的余晖。近乎0.6倍速的缓慢结实的话语与行动节奏,恰似曾经慢悠稳重的旧时代。每一格动画都如此精细幽微,还没看得彻底尽兴便已然消逝。怀旧的金曲老歌时而在最适切的情感节点袭来,让人不由得一点一点沉溺进去。汇集两岸三地新老群星的配音,虽各自只占短瞬,却极具韵致与纪念意义。
激荡乱世中的三角爱恋不无《戏梦巴黎》之味,虞太太的两场春梦缤纷又湿热,溢满了压抑已久的情欲。诸般中西新老书影皆与主线中的不伦之恋构成互文:《红楼梦》《呼兰河传》,《追忆似水年华》《简爱》《呼啸山庄》,《放大》《毕业生》,三场动画形式影中影(西蒙·西涅莱&年龄悬殊的姐弟恋)魅力十足。三个迷魅惊颤场景:香烟雾气漫出银幕包绕二人,横移长镜里的时空人事流转,金黄夕照+绿衣长发。
1.一部近乎完美的跨类型/超类型电影,融悬疑推理、赛博朋克科幻、超自然恐怖、LGBT爱情片、医药社会剧与家庭情节剧于一身,核心则是对爱情或权力的极端执念。将鬼灵附身与借尸还魂的传统邪术与未来科技结合得恰到好处。尽管有人批评本片各方面都没有深入讲透,我却觉得,能激发观者在多个问题、多个领域上去思辨的电影,已经足够成功,足够有意义。
2.更何况,单从观影体验上也无可比拟,节奏极佳,张弛有度,情感铺陈上或许由于剪辑编排的原因稍待加强,但氛围营造得令人无法不沉醉其间——近未来图景不再霓虹炫彩或雨水霏霏,而是阴暗、冷硬、灰蒙、迷雾缭绕。此外,既不过于烧脑,又能引发深思,雅俗共赏。
3.暴瘦的张震完全移魂为末期癌症病人,令人想及贝尔与麦康纳,孙安可1人饰4角也游刃有余。
4.与《送你一朵小红花》无缝承接,满是互文。
滨口龙介新作,获柏林评审团大奖。
1.极有韵味的剧作,围绕着种种偶遇、多重的扮演和身份的误识与轮转。
2.一如故事一的女主所言,他们通过谈话触到了彼此内心的深处,而身体的接触与交合却从未达成,全片亦缺失了造爱场景,甚或连对象都可以是假扮虚设的,通过朗读与录音亦可达到自慰式的高潮。这恰符合拉康的理论:欲望的游移漂浮正是因为其追求的是永远失去的目标,而幻想的功能是维持永不能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经由缺席,方能抵达更加迷人的、真正的在场。
3.三个故事中,女性都是幻想、选择与行动的主体,男性或无踪或仅成为工具、猎取与戏弄的对象。
4.但唯有故事二的法语教授(涩川清彦)极富人格魅力,让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正直,坦诚,寡欲,有礼有节。
5.故事二:在半公共空间朗读情色片段,读者对作者的袭击与作者的反引诱;故事一:无缝想象后开启重复叙事,主动放手亦是自我成全;故事三:自动扶梯的上下追赶(一种不约而同的后知后觉),将错就错,通过扮演与记忆的重塑来激励彼此。
6.虽有洪尚秀的尴尬美学(还有故事三那个突兀的变焦推镜)与侯麦的两性话语趣味,但依然是纯熟而有新意的滨口龙介。
既是第一部扎根于新冠疫情时期的国际电影,又是一部包罗万象、展现当代文化与性别-政治图景的百科绘本。影片始终保持了复杂性、开放性,既有严谨传统的智识论证,又有多声部的反讽对话。
引言(性爱录像)+三段式正文+多结尾结构。第一段里,摄影机远远跟拍女主,但又时不时摇移至看似无关的周遭行人、楼宇与广告牌上,配上强化的环境声,既描摹出疫情冲击与消费主义漫卷之下的城市生态,又烘托出普遍的焦躁与忧烦情绪,亦似本雅明《单向街》中的浪游者视角。第二段的历史文化词典拼贴承袭自戈达尔的论文电影脉络,科普解说讽刺恶搞呼应兼有,也契合于追求快节奏短视频与信息密度的当下景况。第三段剧场般的“民主”论争与道德审判则是对各色人等偏见与狭隘思想的大起底。
很容易看出,古往今来,知识/教育、性别/族群、权力/政治紧相连难拆散,而当公正客观的理性失效后(这恰恰是常态),一切就都成了笑话——一如三种各不相同又殊途同归的结局,本片也足够清醒,敢于自嘲,直面无力与无奈。
布鲁诺·杜蒙新片。
1.其实,我们许多人恰似女主般分裂纠结,诚挚又虚谎,不断切换着角色面具,虽对苦难与弱者怀有真切的同情,却难免沦为或被视为他者化的伪善。
2.女主亦是法兰西的象喻——高贵典雅又脆弱不堪,悲天悯人却难于解决实际问题,一如戈达尔的左翼电影也往往逃不出顾影自怜的困境。
3.影片既是对大众传媒操控现实与消费苦难的有力呈露,又是对影像机制的自我解构,一切现实都脱不开表演,在调度与剪辑后符码化,成为超真实的拟像。
4.一如虚假与真实的相互交融,本片也在浮夸间离与写实沉浸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时而如梦似幻(如棚拍行车与背景投影),时而切近可感(蕾雅特写中的绝佳表演)。
5.【控制与偶发】的矛盾贯穿始终。
6.两个难忘的特写固定长镜:望天的俯拍&透过方向盘的仰拍。
7.无声慢镜的风格化车祸。
8.蕾雅换装秀与哭戏大赏。
1.既是关乎存在本质的思想实验,又是令人颤栗悲欣的视听盛宴,还是聚焦电影内核的自我呈现——恰似老塔所言,时间是电影基础的基础,奔流时间的张力与可视性,亦在凝缩为一天的银幕人生中达到极致。
2.时间既能催诱疾病、蚀魂腐骨,又能疗愈肉身、复生心灵,一如蔓延弥散的癌瘤、破伤风与渐冻症,一如合拢的创痕与重爱的夫妻——夜晚海滩篝火旁的相依相伴动人如斯,遗忘了所有,唯独记得爱,执手一起迎接生命终结。
3.堆沙堡一段令人泪如雨下,恍若重回安哲《永恒与一日》:“时间是一个小孩,在海边玩沙包”,即刻溯至尼采与赫拉克利特“时间是玩骰子的儿童,王是儿童”。
4.影片在沉静留白与跃动观视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既不断使用限制性视角与画外空间激发观者惊惧想象,又大量运用往复摇移、变焦、旋转环绕与主观镜头揭示和直面生老病死。
如果只看动作戏和剧情,那本片也就三星-三星半水准,多加的一星半在于,本片植根于一个鲜少有动作片会采用的颠覆性设定——主人公在数小时内必死。
主角光环已残损坠灭——凯特即使拼尽全力,杀败所有外在敌人,也没法阻挡从身体内部渐次散溢的、由内在缓缓渗透并最终漫卷涌出的死亡。她的每一次大口喘息、踉跄趔趄、呕吐虚脱与疲累疼痛都如此真实可感。也正是在极度残损沉重的肉身阻遏下,凯特的勉力支撑才绝对地动人心魄,女性不再是欲望凝视的客体或机械的非人,而真正成为引人共情与融入的、悲喜交织的主体性存在。
于是,表象、动作与剧情已然不是关键,唯有切近的情感、身体感知、个体生命终究难以回避的死亡才是我们自身与这部影片的核心。伴着女主角的自我觉醒与反思,《凯特》不仅始终在向不幸的女主人公、也在冲着我们观影者提出拷问或曰天问——当你确知、确信了自己将要面临死亡,应该如何过完剩下的时间?由此,影片持续地唤起我们的死亡意识,进入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
长评:
保罗·范霍文新作。
1.影片中多次用到德国女圣人、神学家与作曲家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所作的乐曲。希尔德加德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以女性视角来记述性之欢愉的学者(尽管她本人主张过守贞的灵性生活),不断引用她的乐曲或许也映衬了范霍文的意图:刻画同时具备神性/圣洁与私心/肉欲的传奇女性。
2.虚实莫辨的暧昧与迷魅,是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影片前1/3,贝内黛塔所见幻象直接呈露给我们,但却变得愈发戏谑和反讽(女主和半身女性的耶稣在幻象中的合体也成为全片的核心象喻),但在此之后,影片只从外在视角展现贝内黛塔,内心想法完全不为我们所知。她也成为谜一般的人物,复杂多面游移不定,时而灵肉合一、时而在大爱与私欲间轮转。
3.范霍文总体上坚持写实风格,又尊重了历史的模糊与多义性,修院光影迷人,尽管虚伪之黑暗逼人,真诚神性之光未灭。
黑泽清又一次证明了:他拍非惊悚/恐怖片也绝不会丢失水准。滨口龙介的剧本亦强悍无比,将家庭情节剧与悬疑谍战片融合,既反思了侵略历史与731细菌战争,还书写了一出女性成长与试图冲破重重家国罗网的故事。
一如古往今来的女性苍凉命运,“间谍之妻”最终不复能自主地行动,也失落了话语权,甚至自愿地成为疯人(“我..……必须是疯的”)。幸而,她至少【看见】了战争与丈夫的真相实态,无论是看胶片&笔记、反跟踪抑或在精神病院里目睹空袭地狱(我们看不到,只能听,这种处理虽是受制于预算,实则大妙)。
以虚构/纪实影像的放映观看达成反转,交织互逆,力道千钧!致敬沟口健二与山中贞雄。室内过曝高光的窗户与半明半暗的面孔,质感迷人。黑泽清典型笔触印迹:看不清车窗外景、亦真亦幻的车内空间,末世废墟空间,海边孤寂收尾似《东京奏鸣曲》。
毫无疑问是今年最佳德语电影之一!
1.影片精准而微妙地平衡了断裂与流动、日常与设计间的关系,固定机位长焦中近景镜头贯穿始终,传统连贯性剪辑中的全远景定场镜头与连贯一致的画面空间在此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持续流淌的声音和人与人之间的凝视形塑出联动贯通的画外空间,一如各个角色间若即若离、在孤独自在与欲求连接间徘徊摇摆的关系(同样契合于船上女清洁工的诗意自白)。
2.限制性镜头与对声音透视(画外音响度与远近距离的关系)的把控颇似布列松,赏心悦目的配色契如侯麦,对另一时空的记忆与梦境的无缝穿插则令人想及雷乃,转场时的空镜蒙太奇极富空无的诗意,浸染着小津安二郎之味,而角色举止与环境氛围又很德式(大部分台词也都是相当日常的德语口语)。
3.搬家的舍离与变移也与片中物件的“熵增美学”相贴合,恰似钻裂的地、四散的羽绒、破裂的杯子与被红酒侵袭的平面图,毁灭与恶作剧的孩子气确为共谋。
4.(被打死的)苍蝇与(在两人手上被把玩及儿时记忆中最终消失的)蜘蛛恍如嫉妒与欲望的载体。
5.看似什么也没说的无情节组织与蛛网般绵密的人物关系,颇值得细品。
1.诚然,本片有不少剧作上的缺憾与瑕疵,视听层面也并不算亮眼,但我依然给4星半。看完电影后数小时,我都处于如同隔世的恍惚状态。有太多电影惯于动用一切手段“骗取”暂时的眼泪与共情,但本片或隐或显映射出的问题以及在家庭中忍辱负重被迫牺牲自我的人(甚至不仅仅包括女性),值得我们更多的泪水,以及(更关键的)自我反思。
2.一部好电影,能提出值得重视与讨论的问题,便已足够,至于解决问题,那就完全不是电影剧情本身能左右的了。更何况,影片的结局不仅是半开放式的,而且明显倾向于延续此前早已决定的未来方向,一个用力、用心的告别式无可厚非(尽管我个人更偏爱在签字犹豫时戛然而止,完美)。
3.张子枫演得无可挑剔,立体饱满,坚毅决绝、隐忍脆弱与无奈自责都如此真切,朱媛媛与肖央的表演也太棒。
4.影片有不少点到即止、克制留白之处(比如那段关于游泳的回忆/幻梦,还有各种不能说出口的东西)。
5.那句“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字字千钧,吃麻辣烫或海上冲浪,对许多人来说都注定是个两难之择。
阿莫多瓦新作,佩内洛普·克鲁兹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
1.最有政治与历史色彩的一部阿莫多瓦,将讳莫如深的西班牙内战创伤(国族历史)、惨痛的家族过往与个人与后代的未来生活交织共融。
2.核心是直面过去,探掘、还原和道说真相,而非遗忘、掩藏与逃避往昔——而这恰是片中大部分未曾现身的男性的行为态度,女性角色则既有勇气担起全部责任,又足够坚韧独立,并相互学习,共同扶助,甚或组成不再需要男性的新型家庭。
3.克鲁兹的那场分娩戏,片刻镜头便已传达出《女人的碎片》24分漫长长镜的苦痛与欣悦。
4.作为摄影师的女主,开场即以多台相机捕捉与凝视男主。
5.三次开关门(匹配剪辑)的段落,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圆融迅捷地并置,透出独属于电影的魔力。
6.多次精妙转场与绝美色彩调配。
7.以小孩视角呈现乱葬坑里的真人尸体,喻指隐秘历史在新一代眼中变得鲜活可感。
1.润物细无声的宁谧之作,氛围静缓而诗意,不同世界的勾连与相遇近乎寻常地发生、被孩子们理解与接受,开启一个轮回往复的时空,母亲与女儿恍若成了双胞胎姐妹一道玩耍,及至片末,我们就这样亲临了一场温柔而悠远的时空交叠,一次道别与重逢的并置,一段既走向未来又回到过去的情感旅程。
2.片头医院长镜头与四次互道再见,那种认真告别的仪式感,一开始便撩动人心。两个同龄女孩间的交往,也多次复现着【拥抱与再见】,既朴实简单又漫溢深情的身体语言与对话。
3.剪辑亦不乏巧思,几次或无缝或猝然的转场,暗示着奈莉与平行世界小妈妈的结识可能只是一场梦。
4.树林骤雨令人想及老塔,走廊尽头透出蜜黄光线的压花玻璃与后半段室内光色使我蓦然忆及《蜂巢幽灵》。
5.玛丽安:“我已经在想你了。”“秘密是指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诉说的事情。”
1.细腻,精准,克制,无过度煽情或苦大仇深,役所广司的表演无与伦比,将男主冲动易怒、渴求尊严、温良正直、隐忍妥协与疼痛苦闷的多层次性格情感流转展现得极尽真切。
2.关于有前科者再社会化与内化体制规训的问题:黑帮的没落衰亡(另一角度看亦似武士及侠肝义胆的消逝)是当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与理性技术统治的结果,吊诡的是,本应将罪犯导向社会化正途的监狱机制却阻滞了出狱者的社会化。由先天与过往身份所催生的偏见歧视乃至霸凌,以及为逐利推波助澜的媒体也是影片讽刺的对象。
3.男主的高血压及老大的糖尿病,也是发达文明社会副产物的象征。
4.起落无常的残酷收尾:耍弄观众预期——出手幻想,剪刀,波斯菊与暴雨夜。
5.反讽标题与潜在疑问:入狱/出狱前和出狱后,哪个才是美好的世界?
6.虚焦与霓虹光斑转场。
7.精妙的细节与音画处理。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最私人也最散漫游移的一部作品,透射出颁奖季一众清晰连贯紧凑的古典叙事电影所不具备的迷人华光。
1.同为年代剧,重返导演家乡圣费尔南多谷,对青春岁月的回望与不少老歌金曲的借用恍若70年代的《美国风情画》,无尽的奔跑&断续追爱与复现的蓝色光晕犹似《私恋失调》,此外还有各式迷影致敬。
2.主线是一对“姐弟恋”若即若离、分分合合、兜兜转转的关系,但最有余味的恰是二人各自成长过程中偶遇的各色人等与古怪插曲,还有猝然的被捕释放与莫名的监视等突兀无解的事件,琐碎,陌异,离散而反中心化。
3.导演的拿手运镜与精妙调度:餐桌上利用镜像与遮挡的缓慢前推长镜,反向奔跑的交叉剪辑,横向摇移,甩镜拍对话等。
4.PTA亲友团全亮相,还有西恩潘与库珀饰演的花心自恋狂影人与萨弗迪扮的虚伪又无奈的议员。
5.石油危机与汽车长龙,女主的无油卡车倒车戏创意十足又相当刺激,倒转或曰解构了传统动作片中的追车戏。遗珠:
《安妮特》《无辜者》《送你一朵小红花》《在你面前》《南法撩妹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致命感应》《盛夏未来》
这三部均为我刚在大银幕重温4K修复版且已完整看过三遍以上的影史经典,也各自是我的惊悚/恐怖/西部片最佳之一,故并列排出,评介省略~
李沧东代表作。
影片展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文艺青年由于社会的戕害和性格弱点堕落至暴虐冷漠并走向毁灭的过程。横跨20年的纯倒叙片段,留白与呼应恰到好处,当时间和记忆如倒着行驶的火车从绝望回溯至希望,心酸也变成了痛彻心扉的泪水。薛景求的演技惊为天人,哀婉配乐和长镜头都做到了极致。
SIFF 4K修复版三刷依然有不少新发现,动人性亦不曾减少。
每句歌词亦都有所指涉,与人物经历及对命运的诘问相契合。各种细节上的呼应,实在精妙,包括手的意象。许多地方既有现实性,也都可以读解为象征或隐喻,贯穿始终每段形式各异的火车与薄荷糖无需赘言,骑自行车绕圈和受伤的腿脚都意味深长。除火车倒行的过渡段落外均无画外配乐。最后的定格+渐强的火车声,你甚至可以将全片读解为一种濒死体验或死前的脑内小剧场。
这四部均为我2021年在大银幕重温修复版且已完整看过二遍以上的影史经典,也各自是我的西部片/爱情片/史诗片最佳之一,故并列排出,评介省略~
关于重映的《指环王》与《情书》,我曾写过简要梳理与科普,到我的微博(冰红深蓝)主页里的“精选”前两条就是~
1.私以为与《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同属徐克最完美的作品序列。
2.风华绝代的张王配,祖贤美艳妖媚无与伦比,曼玉演技入骨谁与争锋。
3.配乐、造型、服装皆极尽浪漫考究。
4.轻纱作墙依稀掩映的紫竹林,冷冽蓝幕下的青白斗法及彩虹色的布光美得令人痴醉。
5.法海与青蛇的云雨藏得够深。
6.扭啊扭~
2021.12.25.上海影城 4K修复版全球首映归来(1.8.Movie movie影城4K版重刷),大银幕效果极佳,巨蛇的橡胶模型已经全用CG重新制作了,更加逼真细腻。不过特效永远都不是重点。徐克与李碧华一道对《白蛇传》这一古老传说作了现代而大胆的女性主义改编重写,主配角侧重被颠倒,悲怆结尾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四位主角都刻画得有血有肉,各自身负隐秘前史,每位皆有一言难尽的伤痛、执念与牺牲。对俯拍镜头&倾斜构图的运用及张弛有度的节奏掌控也是亮点。
导演出目昌伸(曾担任黑泽明60年代几部名作的副导演)将原本有些奇情狗血的犯罪故事升华为女性觉醒与抗争的佳作。
吉永小百合融绝佳演技与至美芳颜于一身,只叫人惊颤到失语。逃亡路上,当她绽放出最美妙欣悦的笑容同时又淌下最真挚动人的泪水时,纯爱与情欲相汇合,狂喜与大悲在刹那交融,瞬间静驻成永恒,神性光照了我们。她说:“我很脏”,他答道:“你比神女更纯洁,你比白雪更干净。”
一起滑下雪坡,如孩童般嬉闹打雪仗,在山顶望见彩虹,买两张去天国的车票,又见红枫念念成真。双线叙事纯熟,审讯回溯与往事铺展相穿插,最终两条时间线合并至雪地逃亡与追捕场景。升格慢镜(坠下火车与雪中起舞笑闹)与哀冷配乐时机拿捏精准。颇有意味的脚部特写(自我满足、迈步行走、行刑坠灭与乘坐通往天国的火车之时)也是亮点。
PS:通往天国的车厢周围,风光极美,亦成为对死后世界的浪漫描画,而行刑时女主的歌声与兀自打开的活板门,则令我想及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
绝作,除了完美还是完美,古韵盎然,气象非凡,真正的古典东方画境,禅意佛理为骨,世情人心为肉,戏乐建筑为血,功夫动作为皮。
尽管人物众多、背景前史厚繁,编排却毫不杂乱,节奏紧凑,张力贯穿始终,同时各方面都是点到即止,留下绵长余味。剧作与人物完整度远胜《侠女》《龙门客栈》。斗智斗心胜于斗力,动作戏精炼短促,到高潮才得见招牌式的腾跳跃升疾速连剪,而序幕里那段探路偷盗,着实令人心跳过速:轻快跑动,小心四顾,凌厉的剪辑与远近相间的构图,再配上急促的鼓点与梆子,将声画空间运用到了极致。
不少隔着门洞纱帘或被松枝树木遮挡的镜头。迷宫般的寺庙,一如迷失的人心。秋日枫林,雾气缭绕,阳光透射,溪水淙淙,天朗气清,树影掩映。PS:极美片名恰呼应片头雷雨书卷credits与空山赶路蒙太奇。
大岛渚代表作,渐入佳境,后劲绵长,情感冲力极强。
1.以东南亚战俘营为空间,经由跨国别、跨种族、跨敌我的同性情谊来表达反战主题,全片除劳伦斯的自白外,未涉及女性,却将男性的战争罪愆、暴力之恶与作茧自缚呈露得无以复加。东西方文化隔阂与交撞则似《桂河大桥》。
2.角色有血有肉,令人难忘:善良温润、每每充当调和者的劳伦斯先生,为少时的懦弱背负一生情债、以自毁式的无畏来赎罪的杰克,既笃信武士道又情感丰厚、陷入内外挣扎之渊的世野井,还有粗野蛮横却也显露惜敬慈心的大原上士。
3.坂本龙一的电子乐动人至极,空灵的《Ride, Ride, Ride》真若天籁。
4.结尾北野武的问候与定格,是我听过的最悲怆而诚挚的“圣诞快乐”祝福。一如伽达默尔所言,节日让沉沦的人们重新体味本真时间与生命,让分离者重返原初共在。
乔治·卢卡斯的青春片力作,活力四射又隐怀忧伤。光是汇集41首50-60年代摇滚金曲的OST便值得无限循环(又闻《Runaway》《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卢卡斯以多线叙事将4人的青春凝缩在一个晚上,在这最后的疯狂一夜中,杰出青年误打误撞体验了一把混混的帮派生活,不羁的赛车王子被迫赠予少女永恒难忘的礼物,其貌不扬的呆头鹅翻身俘获梦中情人,一心想外出闯荡的游子最终体认到稳定与爱情的美好。
那时的美国小镇,恍若自由而宁悦的安乐乡,肯尼迪与梦露还活着,越战阴云尚未袭来,叛逆与革命的浪潮也潜而未发。少年们跃跃欲试,仍未体尝幻灭的伤楚,各自做出选择,而分道扬镳后或戛然而止或归于庸常或幸而如愿的人生前路,仅由几行字幕交代出来,令人百感交集,契如《伴我同行》。
PS:是为卢卡斯半自传作品,回味摇滚、飙车与勾搭的往昔。
①关于看与被看、窥视癖、施虐癖与电影机制的杰作,不断在银幕内外构成多重窥视(【窥视的套层】)及对拍摄者的拍摄/回看对视,同时又是首部频繁运用主观镜头展现杀手视角的电影,并多次出现放映被害者影像的场景,用多种方式逼迫观众反思自身的窥淫心理,而导演自己出演父亲、让儿子出演童年马克亦透现出自我揭露的勇气。
②对后世各种杀人狂电影及反思探讨暴力影像的佳片(如《死亡论文》)影响深远,摄影机成为攻击性武器,对小马克的持续拍摄袭击与狗仔队无孔不入杀死私人个体的行为异曲同工,也是技术理性威压的极端。
③首部彩色杀人狂电影,既有表现主义明暗光影,又有成为母题的鲜艳色彩轮换,一如摄影棚彩灯、片中片里的多彩箱子、女主更换的衣服与暗房内的红蓝对峙。
④对表演(虚假与真实)的探讨是本片的另一个元电影维度。
⑤摄影机成为性器、情人、衣服与护甲,所以男主总是与摄影机形影不离,躲藏在摄影机后拍摄/窥视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感,而快感则只能通过以摄影机刺击插入女性身体并目睹其恐惧神情而获得,多次抚摸或亲吻摄影机,甚至连身体动作都与摄影机融合同构——这方面也令人想及柯南伯格的《录影带谋杀案》。
关于街头冒险与追寻初恋的动画,画风极为独特,帧帧绝美,二刷仍使我沉醉、叹服。
运用真人出演的转描+CG制作混合,人物细节虽然糙了一点点,但是动作与姿势非常真实。画面背景极美,尤其是几乎每一帧都有漫溢在画面边缘的蓝与红,在固定形状与无定形之间徘徊游走,天空也是写意而凌乱的,还有夜晚或蓝或绿的路灯光线。
有些情节比较无厘头(如附魔、诅咒、为自己丢蜜蜂到同学衣服里就担心自己成为凶手),另一些又十分动人(比如致敬《生之欲》的秋千,暮年再回首,少年如昨日)。两人在城市里一起浪游、探险,为了一件小事而牵肠挂肚,为了一个心结就拼尽全力,临到头却羞于面对爱慕的人,只因一句话就释然放手,非常符合青春期男女的心思。结尾与十一年前的电影无缝衔接,特别亲切。
PS:本片是极少有的、令我愿意多次重温并推荐给所有人的动画作品。岩井俊二的电影,仿佛自带某种神秘的魔力,不可用理性来拆解穷尽。
既是政治隐喻片,又将童年阴影探讨得深入而独到。父亲=冷酷无情的佛朗哥军政府,母亲=受害者/民众,女儿安娜则因父亲的漠然背叛和母亲的病痛早逝等创伤记忆而被迫早熟,心理畸变,几度娴熟地(用被误认为毒药的小苏打)下毒,甚至差点用“父亲送给自己的”手枪杀人。
成年安娜与母亲均为一人饰演,既喻指着苦痛人生与阴惨历史的轮回传承,又与影片的意识流式叙事相契合——回忆、幻想与梦境交错杂糅,不同时空叠加呈现,安娜凝视观众或画外的双眼(安娜·托伦特既可爱灵动,双眼又隐含忧郁神秘气质)每每成为现实与往昔的转换标识,配以缓缓的摇、移、推拉,流动的绵延便真切地电影化了。
大量人生照片辅助叙事;曲调明快歌词忧伤的《Porque te vas》;鸡爪,废弃泳池,失语祖母,过家家与捉迷藏。
1.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
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
3.丽芙·乌曼与厄兰·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
我的影史音乐片十佳。
罗伯特·奥特曼遗作,一场温柔的谢幕,台上与场外同步的告别。伤感与幽默交织,每个角色都如此可亲,尽管没看过同名广播节目,却仿佛与剧中人一同走过了30载,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节目主持创作者亲自一遍遍打磨剧本,拍摄地也是真实的菲茨杰拉德剧院,音乐表演全为实况拍摄,现场录制,梅姨唱功了得,她和莉莉·汤姆林合唱的《My Minnesota Home》与《Goodbye To My Mama》直戳灵魂,伍迪·哈里森和约翰·C·赖利演绎的说唱三俗笑话《Bad Jokes》的牛仔组合则让人捧腹。林赛·罗韩的献唱和维吉妮娅·马德森饰演的“危险女人”(因听了不好笑的笑话翻车去世,又成为既抚慰人心又送人上路的天使)也很惊艳。凯文·克莱恩扮演的副总负责一本正经地制造笑点。现场揭示口技与人工音效。
奥特曼生涯拍过无数电视剧,钟情于群戏、音乐片与西部片,这部确乎是完美谢幕。
1.一部精妙至极的拼贴融合式喜剧,完美诠释了“食色性也”,更将美食、情爱/死亡与电影牵系起来,片头即打破第四堵墙,在影院中的影院与观众对话,向吃零食发噪声的人发出死亡威胁,尾声又呼应呈现临死前几秒内看尽一生的脑内电影。
2.叙事鲜活有趣:主线戏仿西部片,牛仔帽司机于危难之际临降,与众热心兄弟一道帮助面馆成长升级,事成后迅即离去,日式匠人精神亦透现其中;副线分成7段,时长占比37%,穿插展现众生百相,散而不乱,围绕着吃与性的相通、美食的魅力与诱惑,顺带讽刺了“文明人”对仪式的过度执迷(日餐法菜意面都齐活了)。
3.副线确乎更引人入胜:食物贯穿一生,从婴儿吮乳到孩童尝味,由青少年习礼节到中年尴尬却必需的社交,及至死前最后一顿饭,而怪癖与犯罪亦脱不开食欲。
4.肉体调味蘸食,二口吞吐蛋黄,沾血牡蛎,实在妙绝。
卓别林真正的谢幕之作,也是他喜剧色彩最弱的电影。
英雄迟暮,浮华落尽,但小丑仍旧要在人前强颜欢笑,及至孤独面对空场的观众席。戏里戏外的重叠,更令人无限唏嘘。卓别林(以及唯一一次与他共演长片的基顿)终究是不适合于有声片的“过气”艺术家,而他作别美国的那一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无奈终结。
但最动人的,莫过于特瑞与卡瓦罗跨越年龄、身份与物质俗世的爱情,这份爱起于绝境中的相互扶持,却并未随时间而改变分毫。两人在酒馆重逢的场景,最简单的台词凝聚了最热切浓烈的情感。卡瓦罗说,没有人想长大..……万事变移..……但我知道你永远会爱着我……这正是让我心痛的地方。
他的回绝与离去,恰证明了至纯至真的爱,是在放手与别离中彰显;她的爱则如圣母般澄澈无暇,虔诚笃定得可历一切试炼。可惜,死在舞台上,是他唯一可能的结局。遗珠:
《星尘往事》《女煞葛洛莉》《浮云世事》《萌之朱雀》《恐怖角》《胭脂扣》《月升王国》《下水道》《午夜钟声》《春风秋雨》《漂流欲室》《裸岛》《孤苦盲女阿玲》《德尔苏·乌扎拉》《克莱尔的膝盖》《消防员舞会》《都灵之马》《春天情书》《天鹅绒金矿》
2021年个人佳片完整片单:
参考阅读:
附:个人2021年翻译或修订的字幕:
自译/重译:《在撒旦的阳光下》《无医可靠》
修订翻译:《情陷夜巴黎》《诗人之血》
调轴洗版若干部,此处省略~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