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路径。新质生产力符合经济规律,是从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投资等要素增量,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升级带动。
、、人形、智能汽车等智能产业正在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赛道新领域。
生成式服务大模型注册用户超过6亿
从ChatGPT(一款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到Sora(一款生成式视频模型)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下称:大模型),一年多来大模型成为全球焦点。
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量和战略性技术。
人工智能发展已被提到顶层设计高度。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写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并对技术、训练数据和算力等三个发展人工智能的要素进行了针对性表述。国务院也专门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
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在人工智能发展上走在前列。2023年5月,《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强调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模型技术产业生态,建设大模型算法及工具开源开放平台,构建完整大模型技术创新体系。《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也强调,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大模型在政务、医疗、科学研究、金融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技术设施蓬勃兴起,现有完成备案并上线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近200个,注册用户超过6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基础大模型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应对多项挑战,包括强大的算力、充足的数据、高水平的研材、新应用的算法、场景和闭环的生态。然而基础大模型缺少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大模型提供方与垂直行业合作。
人形与拓展应用新场景
当前人形的主要布局者多为科技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根据GGII发布的报告预测,预计到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不断有重量级玩家进入,促进产品快速迭代与商业化落地;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工业、商业、民用、特种甚至外太空,是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有力补充;未来人形机器人全球规模可达数万亿级别,产业链将迎来极大放量,同时伴随价格下行。
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认为,当前,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在、大模型、大算力的加持下拥有了“端到端大规模训练与计算”的可能,从而将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用、好用。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重点任务也有涉及: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等新的增长点,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低空经济也成为各地产业布局重点。《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低空安全、应用需求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工信部表示,将持续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加强场景应用牵引。继续推动优势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加快培育低空物流、城市和城际空中交通、低空文旅等低空消费新业态,拓展农林植保、巡视巡检、应急救援等新模式。
汽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走高
2024年,为促进汽车消费,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出台促汽车消费政策,拉动车市增长。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开展汽车以旧换新。4月,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多个地方政府落地置换补贴政策,对个人购车消费者补贴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以旧换新政策提振效果明显,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量加快增长,有效带动汽车销量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销量为832万辆,同比增长32.5%,市占率为38.6%。同时,预测2024年全年车有望达到1200万辆。
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今年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为53.3%,已连续3个月突破50%。
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乘联会公布今年1-9月我汽车累计出口88万辆,同比增长19%。新势力在加速出口,自主插混车型逐步提升。
动力也在迅速迭代。2024年,推出神盾短刀,推出骁遥超级增混。材质方面,磷酸铁能量密度不断提升,三元安全性日益稳定,电池生产成本下降。半固体电池逐步普及,蓄势待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表示,新能源汽车能够成为时代的驱动引擎,是因为环境需要它,资源需要它,百姓生活的性价比需要它。所以它才成为市场的主导和标杆,成为消费者的选择。中汽车需要在快速迭代更新的同时,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高阶智驾加速落地与普及
智能驾驶技术也在迅速变革。端到端大模型上线,“全国各地都能开”正在成为可能,与纯视觉技术路线两开花。
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获得更多发展机会。2024年5月宣布端到端AI大模型上车,、奇瑞、智己、极越等品牌也纷纷发布端到端AI智驾。据悉,通过端到端大模型,汽车智驾系统可实现两周一迭代,甚至车辆可以自行深度学习。
自动驾驶路线上,弱地图、强感知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小鹏、华为等企业都在积极拥抱“无图智驾”技术。
2024年被视为L3级智能驾驶元年。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出租车已在武汉上路。、长安、埃安等企业已申请获批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曾表示,“2024年、2025年,智能驾驶的应用路线会逐步清晰。”从泊车到行泊一体,再到L3级的车道跟随,不断升级发展轨道,大量的智能模块陆续上车,单车智能最终有一天会走向L4。
中汽院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登对新京报财经记者表示,预计2025年会有更多企业在一些城市规定的区域里面实现有条件的L3级智能驾驶;聚焦港口、干线物流等领域的L4级别智能驾驶也会加速商业化落地;车路云一体化有更多商业场景落地。
2024年11月5日新京报创刊二十一周年系列特刊·第二辑《科技向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