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年中考体考长跑“暂停”

宗晓 健康知识 2024-12-18 4 0

成都今年中考体考长跑“暂停”

距离2023年中考体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今年的中考体考怎么考”是家长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如今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3月15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政策,对2023年成都市中考体育考试做出调整。其中备受关注的长跑项目将“暂停”,也就是说,今年成都中考体考统一考试“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免试,相应成绩按满分计入学生体育中考成绩。 此次为什么会进行调整?调整基于什么考虑?什么时候能恢复常态?记者采访到了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助理张虎和成都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冉建,请两位分别从医学领域和运动专业领域进行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助理张虎: 调整长跑项目符合现实需要 “暂时调整中考长跑”这件事,对于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助理张虎来说并不陌生。 在今年初的省两会期间,他作为政协委员,就率先提出“鉴于新冠感染后的康复需要一定时间,建议202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政策有必要做一些紧急调整。建议调整最耗体力,对心肺功能要求、影响最大的长跑项目。” 他介绍道,年初自己也曾感染新冠,从同事和自身感受上可以明显感受到,“阳康后”的运动能力确实有所下降。相关研究和媒体报道也表明,新冠病毒对于心肺功能存在影响。因此,就算“阳康”了,短期内贸然进行高强度体育运动和训练,反而不利于身体的完全康复,存在健康风险。而中考体考项目中的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项目,都是属于运动负荷较大、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的耐力类项目。 “成都市教育局对于中考体考项目进行暂时调整,是符合现实需要的,是从保障学生健康及安全做出的考虑和安排。”张虎向记者透露,十三届省政协首个提案办理协商就聚焦体育中考,此后成都市教育局的政策调整几次研判会议也邀请了他参加,同时还邀请了卫健、体育方面相关专家,以及学校体育教师、一线医生、家长代表等。大家从专业角度,并结合教育局走访调研的数据进行了多次分析研判。 张虎认为,目前成都市中考体考项目中,虽然暂时对长跑项目做了调整,但其他项目的考核仍能体现出对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检验。 问及今年考试暂时有调整,那明年呢?张虎表示,今年的暂时调整基于对同学们健康与安全的重视,因为大家“阳康”的时间与考试时间相距很近,贸然锻炼存在健康风险。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身体状态调整,逐步恢复运动锻炼,明年应可恢复常态。 最后,张虎也建议广大家长在带孩子运动时,一定要首先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科学安全地备考。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冉建: 政策调整是有必要的 “成都市对于今年中考体考方案进行调整,是有必要的。”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冉建告诉记者,事实上,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我们也结合专家意见,要求老师和学生对运动训练强度进行适当调整,一定要“循序渐进”。 对于此次体考暂时调整的项目“长跑”,冉建认为是经过科学研判的,“从运动项目上看,长跑项目属于耐力项目,对于心肺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关项目的调整,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进行训练时难以把握强度,出现运动损伤的隐患。” “中考体考关系到广大学生的中考成绩,又关乎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极为重要。但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更应该科学稳定地实施和推进。”作为体育专业的老师,冉建非常理解家长学生对中考体考的重视程度,但他也认为没有什么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从目前考试方案所呈现上看,此次调整既充分保证了中考体考政策的延续性和公平性,又切实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到了考核的安全和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 同步播报 成都市教育局: 本学期校内体育课作相应调整 今年中考体考政策调整已经确定。但对于非中考阶段的学生家长而言,却犯了嘀咕:“都说‘阳康’后要慢慢恢复锻炼,那其他学生的体育课呢?” 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处了解到,早在今年年初,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就制发工作指引,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优化学校体育工作相关安排,适当调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指导“阳康”学生循序渐进、合理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逐步恢复最佳身体状态。 事实上,此前多地教育部门就已表示,将审慎决策中考体测政策。需注意的是,从多地公布的方案来看,这次关乎中考体考政策的调整,都是临时调整,包括成都在内,仅针对2023年中考体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赵子君 制图 申娟子 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煦阳)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官网获悉,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川发布《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从营商环境提升、“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政府监管效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5大方面入手,为本年度相关工作提供了指引。 《工作要点》指出,要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根据《工作要点》,四川将通过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对标创新行动、启动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等工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此同时,还将全面落实相关条例和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工作要求》明确,将在6月底前编制各级行政机关依法依规作出但未履行到位的承诺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将办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审核平均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工作要点》着力于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工作要点》要求,12月底前,我省将实现100个事项“秒批秒办”、100个事项“一证一照办”、50个事项“零材料办”、50个事项“省内通办”。为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材料等应用,还将在6月底前实现电子材料智能匹配办事申请材料;12月底前实现省内自建系统签发的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和“免提交”,政府侧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全面加盖电子印章。 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也是《工作要点》的一大部分。按照《工作要点》,未来,我省将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清单化管理,动态调整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规范许可办事指南,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线上线下审批一个标准、一套材料、一体化办理。 在政府监管效能方面,《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重点查处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行政委托事项违规收费、利用行业特殊地位强制收费等行为。严厉查处水电气领域乱收费,着重加强售电环节价格监管。 在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方面,《工作要点》提出,将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务服务、市场准入和综合监管三方面的一体化。 当春时节,梦想花开。在这个凝聚万众期待的2023年春天,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圆满闭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年的全国两会,制造业是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及制造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制造强国,阔步向前。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成都,正积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成都连续发布三个电子信息产业新政,吹响了“制造强市”提速的号角。从成都推动万亿级产业写新篇的意图和路径,不难看出成都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路径。 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先进制造业则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在当前制造业新一轮竞争中,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成都发力的关键。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站在全新的起点,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成都连续发布三个电子信息产业新政。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成都今年将增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存储产业竞争力,提质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 蓝图已绘就,成都迅速给出行动。为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近期相继出台。“将成都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新闻通气会上,对于政策出台的背景,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成员、市经信局副局长蒲斌介绍道。蒲斌表示,当下成都正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紧抓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瞄准电子信息等产业链重点赛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事实上,成都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打造不止在电子信息产业。成都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正加速展开,日前《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正式发布。政策提出,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 根据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突出发展支柱产业。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产业建圈强链 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千亿乃至万亿级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意味着从企业集聚、企业集中、行业集聚到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都加快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 时间回到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这也意味着,从2021年末,成都正式吹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号角。 2022年末出炉的“建圈强链推进动态清单”显示,目前成都已确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轨道交通、汽车产业、新型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新消费产业、都市农业和食品、碳中和12个成都产业生态圈,并进一步细化为集成电路等26条重点产业链。26个已然成“链”的重点产业,在“圈”里通联上下游、左右岸,活力增强,在“链”中提升产业能级、核心优势,竞争力彰显。 围绕产业建圈强链,日前成都发布的《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准配置资源要素、全力做优服务保障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政策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要素覆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注意到,在成都此次及时出台的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中,新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力度均大幅提升,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蓉漂计划”、“蓉贝”软件人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激励企业核心团队干事创业,鼓励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开展产教融合;在强链补链方面,支持加大企业招引力度、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上新、上楼”;在生态营造方面,推动组建产业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高水平展会赛事举办。 同时,政策还注重通过引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加速“建圈强链”。例如,《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大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招引支持力度,企业最高可获5亿元综合支持,以补足成都晶圆制造短板。在真金白银政策鼓励下,优质的制造业企业有望站上发展新起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本报资料图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宗晓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