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2年第07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是集教学、科研、训练等为一体的体育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游泳项目“金奥+”培养模式为例
张义亮 1高捷 2 胡莹菲 1
(1.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 100032;2.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
作者简介
张义亮
张义亮,中教高级职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游泳协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曾任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中学运动队教练员、领队、主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总校副校长。一直工作在校园运动队一线,曾带领本校队伍代表北京代表团参加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杭州),获游泳项目团体总分第一名;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青岛),所在学校学生获全国所有参赛学校总分第一名。长期工作于一线,实践经验丰富。
高捷
高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主持和参与 20 余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出版的著作或教材近20本;发表 30 余篇科研论文、课题成果;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游泳救生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救生协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游泳裁判委员会主任、北京早期教育发展促进会-运动与儿童成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摘 要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与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中小学贯通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依托其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授牌的“中国游泳协会运动学校”的优势,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共同探索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贯通培养”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课训体系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游泳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通过总结适用于普通学校的游泳项目贯通培养模式,对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有效补充,旨在为改革中的学校提供经验借鉴。关键词 贯通培养;体教融合;游泳特色人才20世纪80年代,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国家提出“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思路[1]。自此,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2020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体教融合”,强调要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向学校教育复归,实现体育、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深度融合[2]。《意见》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为实施原则,提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实施”8个主题、37项措施细则[3]。《意见》中提出的措施与实验中学开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高度的吻合。为此,我们认为,对实验中学二十多年来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验进行总结,可以为全国中学体教融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有助于实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双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环境下,依据既定的目标、课程、制度、评估(考核)等系统,对人才实施教育的过程[4]。本文中培养模式泛指对学生层级的训练、学习的管理。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是基于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秉持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推动体教互为一体,共同培养新时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对我国已有体教融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归类,可分为下列3类[5]。1)院校化。包括:体育院校与专业队融合的“队校”模式、高校自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双高”模式、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融合的“校地”模式。2)市场化。包括:学校与企业融合的“校企”模式、学校与体育场馆融合的“校场”模式。3)社会化。包括:学校与运动项目协会融合的“校协”模式、学校与家庭融合的“校家”模式。上述3类培养模式均以高校为起点,面向中小学阶段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尚为空白。因此,实验中学探索的中小学贯通培养模式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1.2.1 贯通培养的合作伙伴《意见》强调,要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培养,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3]。贯通培养的过程跨学段实施,一体化管理,将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学、教科研等工作统筹规划,系统制定整体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步实施、分段落实。打破学段的限制,形成五育并举、均衡发展的培养模式,实现不同年龄段学生可持续发展[6]。贯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小初高课程体系,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使贯通教育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性。实验中学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都是历史悠久的体育特色学校,拥有共同培养理念和相邻地理位置。2所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展开合作,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整体协同,在12年基础教育期间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探索中小学贯通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模式。1.2.2 “金奥+”中小学贯通培养模式体教结合作为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竞技体育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验中学游泳队在体教结合政策指导下进一步改革创新,使学校教育与竞技体育深度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小学校贯通培养的“体教融合”新模式。这个模式有以下4个特色。1)学校与体育部门深度合作。从2003年开始,实验中学在不同时期,分别与西城区体育局、北京市木樨园体育运动学校、北京市体育局和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合作。体育部门为中小学贯通培养模式提供了竞技体育人才、智力、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2)学制上贯通。为使有游泳天赋的儿童从小就能获得系统、不间断的训练,实验中学联合北京实验二小共同培养,确保优秀游泳运动后备人才在文化学习上无后顾之忧,在竞技训练上连贯系统。3)科学解决“学训”矛盾。实验中学采用课程时间随班上文化课,课余时间专项训练的方式,以学训平衡、文体协调为目标,以竞赛为杠杆,科学构建培养目标、组织形式、课训体系等体系和内容,确保进入贯通模式培养的学生人人成才。4)正确处理提高与普及关系。实验中学开展的游泳项目中小学贯通培养模式,亦称“金奥+”培养模式,其中的“金奥”是指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则是指面向实验中学全体学生,普及游泳运动。实验中学以“金奥游泳队”为引领,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全面普及游泳运动,做到了学生毕业时都会游泳。从而,实现“以提高促普及,以普及助提高”,为中小学校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实验中学“金奥+”培养模式,填补了我国中小学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空白,得到了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高度认可。为了探索游泳项目的“金奥+”培养模式,实验中学专门成立了“学生实践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培育学生个性品质,助力学校特色发展”为使命,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实践创新平台,为学校特色教育发展提供助力与保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金奥+”培养模式在各层面的规划设计,并确立了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理论模型。学生层面:掌握游泳技能,顺畅地完成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过渡。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具备较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精神,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和优良意志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选拔出在游泳方面具有后续发展潜力的青少年学生,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教师层面:培养教师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跨学段教学能力,使其成为更专业、更自信的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层面:顺畅学校的育人过程、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打造新时代校园体育特色名校。实验中学“金奥+”培养模式理论模型(图1)。图1 “金奥+”培养模式理论模型Figure 1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Golden Olympics +” Training Mode“金奥+”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小初衔接、初中、初高衔接、高中4个阶段,其中小初衔接、初高衔接2个阶段尤为重要,不但关系到小升初,初升高的顺畅过渡,更影响到初中、高中训练课程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年级设置的情况,小初衔接阶段包括五、六年级,初中阶段包括七~九年级,初高衔接阶段主要是九年级,高中阶段包括十~十二年级。在小初衔接阶段,学生通过游泳技能普及班、提高班等形式培养并发现游泳特长人才,通过定期选拔,让有后续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游泳专项突出人才的训练体系。普通学生通过参加游泳技能培训班掌握多种泳姿,精进游泳技能,发现个人擅长项目。游泳专项突出人才通过小学校队和初中校队联合训练项目,体验初中教学模式,弱化小学升初中阶段教学方法和内容之间的跳跃性。在初中阶段,游泳专项突出人才进入初中校队参加专项训练;普通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进一步提升游泳技术水平。在初高衔接阶段,游泳专项突出人才参加初中校队和高中校队的联合训练项目,体验高中教学模式。体验生涯规划研究项目,了解游泳职业运动员应该具备的专项技能,经综合评估后,双向选择转入体育系统专业运动队或升入高中。在高中阶段,游泳专项突出人才可以通过选拔进入北京市专业队或中国国家集训队,投身专业运动员事业;或是留校继续进行训练和学习,高中毕业时报考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游泳特色普通学生通过必修和必选课程内容,训练擅长且喜爱的项目,参与运动学习与欣赏,提升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游泳专项突出人才和普通学生的2套培养模式是并行、互通、深度融合的,这是一个“双向流动”的选拔机制(图2)。所谓“双向流动”就是游泳专项突出人才与普通学生可在2种培养模式之间反复自由流动。教练员可在学校内通过训练、成绩等综合表现,双向选择,让优秀学生进入游泳专项突出人才梯队,训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回到普通梯队。在不同年龄或学龄阶段给予优秀的游泳专项突出人才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已输送的专业运动员,当其遇到职业发展瓶颈后,在教育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提供返校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降低职业规划风险。同时,这种选拔机制可以推进校园学生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真实融合[7]。图2 中小学贯通培养游泳特色人才流程Figure 2 Process of Training Swimming Talents a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此外,在游泳特色人才选拔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工作:1)建立学员注册、训练、竞赛等一体化大数据管理平台。打破游泳专项突出人才与普通学生各成一体的数据管理模式,将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实施注册数据、竞赛数据、比赛训练数据、运动数据等融合汇聚、共享应用。2)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动态考察的人才选拔机制。传统的后备人才选拔多以教练员定性式主观判断与部分定量化的测试数据进行,这种选拔方式局限于青少年某一阶段的游泳竞技能力,较难预测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潜力。大数据动态考察选拔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特点进行长期跟踪循环筛查,确定最佳的选拔结果[8]。“金奥+”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表1)引入同一时代体育系统成熟的训练课程体系,包括训练内容和执行训练的人员,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落地,创新形成“校园训练体系”,快速、有效地解决学校内部“最有专项技能老师”缺乏的问题[9]。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竞技体育,过程中更科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优异训练成绩。同时,选拔出在游泳方面具有后续发展潜力的青少年学生,达成“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的目标。表1 游泳专项突出人才课程体系Table 1 Course System for Swimming Talents为保障“校园训练体系”的高效执行,也为了解决实践过程中“学与训”的矛盾,学校强化游泳专项突出人才学业考核评价,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提高游泳专项突出人才文化教育水平,以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发展实现“学训一体化”。此外,学校还为游泳专项突出人才引入了相对弹性的学分管理制度,比如队员完成主要学科的学分要求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训练课时或竞赛活动(成绩或成果),替代部分中学课程学分要求。当游泳专才的专业竞赛水平达到一定水准后,比如国家一级运动员,他们将参与到更高等级的专业竞赛体系,与教育系统的竞赛体系不同,这是与国际大赛更接轨的竞赛体系。此时,学校在“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导下,引入体育部门成熟的管理体系,重新组合消化,形成适合学校环境的学生运动员管理模式,重点解决两大问题:1)兴奋剂问题,管理学生运动员日常的饮食;2)训练后体能康复问题,保障学生运动员的医疗和运动康复。与普通学校游泳训练安排在业余体校或校外专业场馆不同,“金奥+”特色课程将训练安排在课后服务时间,地点在本校的游泳场馆,聘请专业的游泳教练员进校指导训练。这样既节省了学生往返校外训练场的通勤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也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游泳专项突出人才可以参加多种训练课程(表2)。比如参加课外俱乐部的进阶训练课程,进一步加强“练”。同时,学校为他们提供更高阶层“赛”的机会和平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参加“金奥”运动队的选拔课程和市体育局合办队的专才课程,由本校教师和外聘的专业游泳教练员指导训练,在“校园训练体系”中成长为顶尖运动员。最终实现12.5%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区级以上比赛,2%的学生在中、高考时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报考下一阶段学校,0.05%左右的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国家集训队的整体目标。表2 游泳特色训练课程安排Table 2 Swimming Training Course Arrangement“金奥+”培养模式推行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化育人。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开展多种层次、满足全体学生不同运动水平的训练和竞赛活动,注重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文化教育水平和运动能力提高。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类型上的差异化发展而不是高低层次上的差异化发展。“体育+”融合类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体育+”融合类课程是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本着“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开发原则[10],根据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的融合类课程,也是“金奥+”培养模式中最具特色的系列课程。例如,在学校举办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期间,一系列的“体育+”课程应运而生。“体育+通技课”开展了3D打印龙舟模型的教学,让学生更直观了解龙舟的构造;还开展了龙舟元素的纸模服装设计与制作课,制作好的成品服饰在龙舟赛上展示,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端午文化;“体育+历史课”教授龙舟赛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体育+语文课”讲屈原的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育+物理课”从运动力学角度分析每个划桨动作如何更快速有效。体育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的“体育+”融合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探索更高层次的运动乐趣。通过多种文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评估,让全体学生都拥有完善的健康成长路径与渠道,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和竞技人才辈出的双目标。基于体教融合理念的“金奥+”培养模式从培养“全人”的角度出发,依托学校现有课程平台,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新,增加融合和综合素养类课程,帮助体育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同理,普通学生原来仅有单纯的体育课,现在调整了课程时间和结构,让体育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户,完成从强身向强心的升华。“金奥+”培养模式在实验中学的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表3)。表3 近5年实验中学金奥游泳队在省级及以上游泳比赛中取得的成绩Table 3 Achievements of the “Golden Olympics” Swimming Team of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in Swimming Competi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Abov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除近2年因疫情缘故,各级比赛暂停外,近5年来学生在各级游泳比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递增。这都源于“金奥+”特色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让学生顺畅地进阶、循序渐进地成长,在高端竞技场上从容自信地发挥,取得好成绩。学校在探索“金奥+”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支勇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教师们将“体育+”融合的理念融入课程、融入教学、融入生活,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生活观。学校在此过程中被授予“国家队体育传统项目(游泳)学校”“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中国游泳协会运动学校”“中国国家游泳队体教结合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并在2021年成为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游泳分会主席单位学校。近10年来,学校直接向国家游泳队输送14名队员,同时培养出24名运动健将,其余学生全部升入清华、北大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在“体教融合”政策指导下,实验中学进行了游泳项目“金奥+”培养模式的有效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有以下4点启示。在体育行政机构“锦标金牌”价值取向和教育行政机构升学率导向没有发生变化之前,如何有效获得各级行政机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是所有有志于推动该类实践的研究者需要投入智慧和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中学探索的“金奥+”培养模式是各级行政机构、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庭、各类社会资源等多方力量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结果。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有效解决了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难题,从而为“金奥+”培养模式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为所有参与项目研究的责任主体,寻找其期望的增长点和利益发展方向,营造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是实践推进的保障,也是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开展“金奥+”培养模式实践,为项目参与方实验中学、实验二小及利益相关方带来了共赢的良好局面。1)2校实现了学生全员普及游泳运动;2)带动了2校教职员工参与游泳健身运动;3)从2校选拔产生的学生运动员,组成以市教委为组团责任主体的“北京市学生游泳代表团”,出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运动会争金夺银;4)以北京市体育局名义输送到中国国家游泳集训队的队员,为中国竞技游泳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实施好项目,必须先打造一支精干团队。为弥补学校在游泳运动专业训练方面的不足,引入体育系统富有事业情怀的教练员和营养康复等保障工作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组成一支执行力强、业务精湛的工作团队。根据分工,明确责任,向同一目标共同推进。同时,动员学校内部所有可动员的力量,特别是其他学科思想上认同体育育人健康观念、行动上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爱好者群体,参与开发“体育+”融合课程、整合全学段课程体系、做好衔接教育等。动员社会各界资源的参与,充分调配资源,获得它们的有效支持,加上执行团队的锐意探索,是最终取得实践成果的关键。“金奥+”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需要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解决贯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构建“金奥+”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体教融合”理念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各学段融合教育进行反思性研究的结果。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和结果,就必须有理论创新研究作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的目的[11],推动理念与实践互动的新高度。实验中学“金奥+”培养模式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期待在“体教融合”政策背景下,教育与体育两大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面对国办公立学校、民办私立学校、境内国际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办学主体并存的客观环境,在学生运动员学籍管理、专业运动员身份注册、教育系统学生竞赛体系“运动等级”认可、体育系统青少年竞赛体系其它主体学生参赛许可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营造良好生态,为学生开辟更好的成长空间、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张义亮:确定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思路、修改论文;
高捷:提供研究思路、修改论文;
胡莹菲:设计论文框架、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撰写与修改论文。
略。
文章编号:1007-3612(2022)07-0095-09
收稿日期:2021-08-29
修回日期:2022-06-02
出版日期:2022-07-25
网刊发布日期:2022-08-22
责任编辑:李晓佳
责任校对:王晓微
在线投稿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可跳转至投稿系统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BSU-Journal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排版:郭佳明
校对:毛静旖、徐笑菡
监制:刘天星、王娟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