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银幕数量稳居全球第一位,票房收入跃居世界前列,国产影片创作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科幻、动画和神话史诗类大片,以其雄奇瑰丽的想象、恢宏壮美的场景、栩栩如生的细节和新奇震撼的视听效果,有力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美学。
我国电影质量实现整体性提升,离不开电影工业化发展这一重要因素。
电影工业体系是围绕电影生产和传播链条而形成的一个分工明确、流程规范和运行高效的专业体系,本质上是利用第二产业中被验证为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和方法来赋能第三产业,改变传统“工地化”和“作坊式”的作业方式,有助于推动电影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和规模化,提升电影产业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探索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特别是2002年实施新《电影管理条例》之后,在政策、科技、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我国电影工业体系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不过,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存在内部分工不明确、流程管理不规范、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整合效率不高等问题。未来,要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电影工业体系,还需守正创新,多维度加速推进。
专业化的分工是前提。工业化的内核是分工与协同。一部电影的诞生,不仅需要策划、编剧、导演、摄像、录音和特效等生产工种,还需要制片、金融、法务等管理和服务工种,同时随着时代发展还会涌现出更多新兴工种。只有推进更细、更新、更专业的行业分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不断提升电影工业化水平,实现降本、提质与增效。
智能化的科技是关键。电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科技创新是电影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突破性发展,电影技术正从胶片时代、数字时代走向智能时代,越来越成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对电影的进入门槛、生产流程、产品形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对此,要基于智能技术逻辑,推进制作、发行和放映等各环节与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训练专业AI大模型,抢占智能时代的战略先机。
全球化的市场是目标。工业化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化。中国电影应树立全球视野,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全球优质电影资源要素,加强对国外市场的研究,注重主题设计和故事内容的本土性,增进价值共鸣与陌生体验。
合理化的企业梯队是核心。要推动国有电影企业改革创新,鼓励民营电影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出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电影企业,引领建立行业的通用标准与基本规则。引导中小微影视企业走向“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还要支持建设若干重点电影基地,鼓励其为企业提供全程全链全要素的专业服务,打造成为享誉国际、集聚效应突出的中国电影工业示范基地。
全链化的行业标准是落脚点。标准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内在要求。电影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策划、编剧、摄制到发行、放映和衍生品开发,必须互相配合与协同,才能确保降本提质增效。而协作的关键即是统一的标准。要研究全球电影产业最新趋势,在摄制、特效、放映、安全等生产传播领域,在项目管理、金融经纪、信息共享、衍生品开发等管理运营领域,推动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海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