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泛安全化挑战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和难题,唯有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位,并且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驶入增长快车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在此过程中,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等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不绝于耳。早在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前后,西方国家鼓吹“和平演变”和“华盛顿共识”,将“全盘西化”推演至中国,预言中国“也将很快崩溃变色”。2001年,美籍华裔律师章家敦甚至为“中国崩溃论”著书立说,臆断“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中国经济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开始崩溃”。尽管这一“崩溃论”自身早已崩溃,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西方人士仍旧不断炮制和兜售唱衰中国的论调。
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基本事实是,1980年以来的40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值达9%,较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平均值高5.6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并陷入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中国经济逆势增长。其中,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2%,为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带来亮色;2020年中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仍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得益于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在此后的10多年间,将与日本的差距不断拉大。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由于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提升,经济增速相比过去有所下降,但增长表现依然亮眼,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在2010年至202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6.8%,较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高3.5个百分点。其中,2023年中国经济初步核算的增长率为5.2%,较2022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西方媒体仍大肆炒作毫无事实根据的“中国经济见顶论”,试图发动舆论和心理攻势,打击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同以往一样,这些论调罔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良好态势,无视近年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进展,将再次不攻自破。
经济数据对比的背后
“中国经济见顶论”炮制者常常引用的所谓有力“证据”是近两年中美经济总量对比出现了偏向美国的逆转。中国名义GDP在2021年达到美国GDP的约76%以后,这一比例连续两年出现下降,2022年约占70%,2023年又降至约65%。其实,这一数据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影响。
仅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名义GDP相对中国的差距的确有所拉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因为美国经济有比中国更加强劲的动力。相反,2023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为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约两倍,两者之间的差距为2.7个百分点,较2022年有所扩大。受高通胀率的影响,2023年美国GDP的名义增长率约为6.3%,而同期中国按本币计价的GDP名义增长率为4.6%。这就出现了中国GDP实际增长率高于美国而名义增长率比美国低的反常现象。如果按美元计价,中美名义GDP增长率的差距甚至还要更大。
众所周知,高通胀支撑的名义GDP增长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福祉的增加,而且还会拉大财富分配的差距,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公,因而只是虚假的繁荣。美国长期的高通胀正是由美国宏观调控失当和社会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近年来大幅抬高了美国民众生活成本。如今,高通胀问题摇身一变竟成了拉大美国与中国经济总量差距的“头号功臣”,这样的GDP“虚高”意义何在?
此外,从统计方法来看,美国主要采用支出法来核算GDP。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组成。近年来,美国持续推行大规模扩张性财政政策,以规模举债的方式维持高额的政府消费和投资,财政赤字处于历史高位。2020财年(上年10月至当年9月)、2021财年和2023财年是美国历史上财政赤字规模最大的三年。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这三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分别为3.13万亿美元、2.77万亿美元和1.695万亿美元。其中,2023财年美国预算财政赤字虽不及历史峰值,但较2022财年增加了23%。长期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并多次因达到债务上限而陷入“关门”危机。2024年2月,国际金融协会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政府债务规模依然排名全球第一,总额突破34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超过124%,相当于人均负债约10万美元。这些债务最终都以政府支出的形式纳入了GDP的计算中。随着债务水平的不断攀升,这种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
唱衰中国者只会错失机遇
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和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创造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来容纳分工和专业化,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对内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为专业化分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将更加巩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强劲。并且,中国新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有益借鉴和更大发展机遇。
在国内,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重要使命,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速,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增长7.6%。中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长期稳定既是中国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发展环境的重要优势。中国不断以自身的稳定性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不断以更充分更平衡发展推进普惠包容的全球发展。
在全球,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历史早已证明,唱衰中国不会使中国衰落,只会使唱衰者自身错失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与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筑墙设垒”“脱钩断链”以及大搞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不同的是,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各方一道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实现了自身超大规模市场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幸福之路。
(作者:徐秀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