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随着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日渐临近,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十五运风劲,扬帆正当时。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办。回首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体育和国运紧紧相连——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全运会不仅是国家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全面展示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引擎,还是赛事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纵观“全运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从“竞技”到“经济”、从“专业”到“大众”、从“流量”到“留量”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于2025年11月—12月由粤港澳共同承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交给粤港澳三地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深入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综合性体育大赛,也是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
2001年11月11日,九运会开幕式在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
十五运会的举办将充分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新面貌,打造一场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精彩运动会。
广东曾承办六运会、九运会,并为全运会贡献过多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首次”。从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奋进的广东,将以“创新、融合、引领”为办赛关键词,第三次为全运考卷作答。
全运会映照
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史
全运会的历史,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生产建设和国防服务急需大批体质健康、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劳动者和国家安全的保卫者。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1958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明确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开幕。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参赛运动员征战于各项赛事,谱写了一曲曲青春之歌。
第一届全运会广东队20岁的梁伯熙获得跳板和跳台跳水两项冠军
在北京承办了前四届全运会之后,第五届全运会来到了上海。此后,全运会由广东、北京、上海轮流承办。从第十届开始,全运会依次在江苏、山东、辽宁、天津和陕西举办,源源不断丰富着中华体育精神内涵,同时也为承办地带来了“赛事经济”,形成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届全运会艺术体操比赛中广东队的黄贤媛获全能冠军
从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开始,竞赛规则和项目设置与奥运会全面接轨,“全运练兵、奥运竞赛”。在此届赛事上,许海峰夺得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块银牌,随后被国家队选中。20岁的李宁夺得个人全能、鞍马两枚金牌,以及多枚银牌。
在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赛即夺得15枚金牌,位居奖牌榜第四位。许海峰帮助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李宁更是夺得三金两银一铜,“体操王子”声名大振。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认可,给全国人民极大鼓舞。竞技体育蕴含的巨大影响力,引起国家重视,“奥运战略”继而提出。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成年组决赛广东队夺冠
2001年7月,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筹备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也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每年的8月8日被确定为“全民健身日”。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运会让全民健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举行,赛事实施了多项改革,包括首次取消奖牌榜、设立19项群众比赛项目等。群众选手与专业运动员享受同样的办赛规格、同样的赛场标准、同样的赛事服务。据统计,参加群众项目预赛的选手近7万人,有力拓展了全运会参与人群的职业维度和年龄维度。
广东“龙舟大妈”包揽十三运会龙舟女子项目6金
广东的“龙舟大妈”“妈妈足球队”相继在十三运会、十四运会上夺得锦标,为全运会增加了更多话题和热度,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百姓体育故事,这是普通人更容易“触碰”到的体育精神。
“办城市”与“办赛事”相结合
六运会和九运会分别于1987年和2001年在广东举办。广东始终坚持“办城市”与“办赛事”相结合的理念,通过赛事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把赛事办成老百姓的节日,并在办赛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创造了多个“首次”。
第六届全运会吉祥物
六运会第一次打破承办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全部由政府包办的做法,从政府运作向市场运作转变,从以有形资产为主向无形资产为主转变。本届赛事诞生了全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吉祥物、第一首会歌。广东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市场运作措施,如体育场馆由行政管理转为经营管理,发动企业和社会人士捐资赞助,发行体育奖券。
1984年奠基开工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是六运会主场馆,由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组成,这个庞大建筑群在当时的广州东郊菜田拔地而起。1985年,天河体育中心开工建设近一年后,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于是“老广”口中有了“‘天体’孕育‘天河’”的说法。如今,天河CBD已成为全国最具活力CBD之一,天河体育中心也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璀璨明珠。
六运会于1987年11月20日在广州开幕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国人对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年的11月,九运会在广州开幕,推动中国体育与世界进一步接轨。林丹、刘翔、罗雪娟等小将崭露头角,新星李小鹏、王楠等人更是在7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成为中国代表团的中流砥柱。
2001年11月11日九运会开幕式在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
通过承办六运会和九运会,广东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筹办赛事兴建的体育设施不断惠及群众。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热情高涨,这对竞技体育发展起到反哺作用,广东体育事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适宜的气候、丰富的场馆资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广东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近10年来,广东从体育大省奋力迈向体育强省,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覆盖城乡,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截至2021年底达31万个,比“十二五”时期翻了一番。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加强,持续推进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促进青少年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规模GDP占比稳居全国前列。
携手共奏大湾区建设强音
进入新时代,体育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担负着引领和带动群众体育发展实现全民健身战略,以及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业态结构融合升级等多元使命。
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在珠海开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会,无疑给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以体育,促交融。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体育交流日益频繁。自2003年广东省体育局、香港民政事务局和澳门体育局共同签署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以来,三地的体育交流从民间合作上升到由政府体育部门主导的官方正式交流合作。省港杯足球赛、粤港杯篮球赛、粤澳杯篮球赛、粤港澳大湾区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不断涌现,聚人气、添和气、扬名气。在联合办赛方面,港澳与内地省市此前已做过一些尝试。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项目便放在香港举办。广东承办的九运会,散打项目在香港举行、武术套路比赛在澳门举办,这些都为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进行了探索。
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赛
以体育,筑梦想。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过程中,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的统筹指导下,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贯彻“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聚焦“创新、融合、引领”的办赛特点,与港澳携手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第40届省港杯足球赛,广东队在东较场合影
以全运,促全面。广东体育正锚定“十五运圆满成功”这个目标,抓牢全运筹办精彩安全和参赛成绩名列前茅两条主线,以全运促全面,加快实施群众体育促进工程、竞技体育夺金工程、体育产业品牌工程、青少年体育育苗工程和体育改革创新工程五大工程。在全力筹办这项体育盛事的过程中,广东将大力弘扬为“走在前列、再创辉煌”集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广东体育精神”,努力探索实现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倾力贡献体育强国建设的“广东实践”。
风起大湾区,粤港澳携手进入全运时间!
来源:南方+、广东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