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存款”,银行理财经理推荐的结构性存款,和储蓄存款一样吗(都是当妈,我每天能挤出1小时给自己,这3个App帮了大忙)

昭美 高血压养生 2024-12-10 3 0

声明:本篇文章内容所涉及到的理财产品仅为举例说明之用,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发行银行,也并不代表我们推荐这些产品。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防范非法集资##头条理财季#

文:有料的银姐、财经有料哥

一、今天文章的内容很干货,主要提供给关注和投资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以及目前正从事或有意从事理财财富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大家可以收藏以备时时查阅,还可以转发分享给你们有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亲友们。


二、目前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些国有大行,还有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等股份制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相信很多市民已并不感到陌生,甚至已经成为很多老百姓们喜欢的投资投资工具。

但是,理财产品的条款和说明书,你们仔细看过没有?又能否看得明白?

像是银行理财经理们近期极力推荐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和我们用了几十年的储蓄存款又有什么不同?

针对这些疑问,银姐在某国有大行官网上找了一款认购起点1万元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说明书来作为示例,和大家讲解一下究竟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和要关注什么理财产品条款细节。

声明:在本文当中,列举的这一份银行的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条款仅仅作为金融术语、知识解释说明的示例之用,并不表示银姐和财经有料哥推荐相关的理财产品,而且为了避免广告之嫌,特意选择了这款早就已经结束了募集的理财产品作为示例

三、某大银行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说明书剖析


(一)产品说明书的重要提示

这是理财产品说明书开篇的重要提示,其实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内容,但投资者却往往不会仔细阅读:


发行银行开门见山地就提醒了:“具有一定风险”,但是同时也明确地说明了发行银行只对投资本金和最低收益提供保证承诺,并不保证能实现最收益。

另外,这款产品虽然是保本型理财产品,但是发行银行也表示这款产品“总体风险程度适中”

很多老百姓不太理解投资“风险”是什么,往往以为投资风险只是针对本金损失而言,保本的理财产品就是“没有风险”的。

这款保本型理财产品说明书当中所指的“风险”,主要是针对这款理财产品的收益性具有不确定和它的流动性较为低下(客户当急需用钱时,也不能提前兑付)。

具体来说就是:一是产品收益随挂钩标的表现会有变动,有收益性风险;二是客户只能在到期后一次性获得本金及收益,无法通过提前赎回来获得投资本金或收益,有流动性风险。


(二)产品概述

1、对于银行客户或理财产品投资者来说,最先关注的应该是产品类型当中的“保本浮动收益类”条款。


根据2005年就颁布实施的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相关规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按照是否保本和是否保证收益分别四大类:

保本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保证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后三种类型,大家在认购理财产品时,签署理财产品说明书前可以看一下产品类型究竟是哪种,银行理财经理有没有夸大事实,把非保本理财产品给宣传成保本型。

2、至于产品额度100亿元,这个条款将决定这款产品会不会在发行首日就被一扫而光,又或者因为到募集期满时还达不到募集最低起点从而导致产品不能成立的风险。

因为工商银行的储蓄存款客户体量规模太大,产品募集能力实在太强劲了,如果在这家国有大行全国范围内募集一个10亿元、20亿元的理财产品,基本上在第一天上午就能结束募集。

而根据条款,募集规模低于1000万元才会导致这款产品不能成立,对于某银行这种“宇宙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状况。但对于某一些中小银行来说,就存在募集失败而导致产品不成立的风险

3、产品风险评级定为了最为稳健安全的1级,意味着所有经过发行银行风险评定的客户都能认购。

4、募集期条款。

这里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关注的一定就是要看这款产品究竟热不热销,如果热销和而且自己也的确觉得很满意,那么就还是尽量早早认购吧,因为额度一满就买不到了;但如果不怎么热销,但自己也因为觉得满意还是打算认购,那么就可以在募集期最后一两天才认购。

因为在募集期期间,你早早就用于认购的资金是还没开始计息的。

5、单笔认购限额部分。

目前大多数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还是设在了5万元,但这款也根据理财产品新规,将门槛降到了1万元,让更多的客户有机会选购。


6、起息日、到期日和兑付日。

产品在募集结束的4月2日才起息,如果在3月27日就认购的资金将会有这么几天时间没有利息收入,连活期存款利息也没有。

7、挂钩标的。

金融产品多数都是采取这种标准化的格式或模版,选择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资讯终端服务商之一的路透提供的汇率数据作为参考标准。

这款产品挂钩的是欧元兑美元的汇率,由于外汇交易同时存在买入价和卖出价,因此某银行选择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挂钩的参考标准。

就是在观察期内,任意一天的欧元汇率表现有没有超过约定的区间,以这个参考标准数据为准。

普通客户看产品说明书会看到云里雾里,但是行业老司机看就能看出很多门道。

比如为什么要用日本东京时间下午3点作为数据标准?

因为这是外汇交易的亚洲市场交易黄金时间段,而日本由于现代金融业发展较早,因此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占据了优势地位,国际各投资银行金融机构在亚洲交易时段给出的标准条款基本上以日本东京时间为准。

当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崛起和在国际市场影响力增强后,可能使用的就将是中国北京时间了。

8、观察期。

就是计算当天是否有投资收益的日期,也是产品的运作时间。


9、投资收益率。

大多数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最为关心的要素,直到这里才出现。

这款理财产品保证最低收益率有2.7%,浮动或者说不确定,要根据每天观察的欧元汇率来决定的部分为0.6%,这是这一款产品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也是投资风险所在。以上各个收益率均为年化收益率。

也就是投资者在工行不违反兑付承诺的情况下,最差也能在到期时拿回100%本金和年化2.7%的投资收益,最好的情况则是拿回本金和年化3.3%的收益。

10、税款。

银姐特意把这一条款给框红了。很多投资者都疏忽了这一个重要的条款,而部分银行网点的理财经理一是自己也不清楚二是存在一定的误导宣传,会和客户说他们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是不用缴税的!

但是根据我国现行的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这些投资收益并不像储蓄存款和国债利息收入是拥有豁免条款,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是需要依法缴税的

而早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也的的确确有过银行代扣代缴过个人所得税(当时的理财产品收益的代扣税率是5%,料哥当时都处理过这些账务)的一段历史,只是后面才不再代扣代缴而是让客户自行申报及缴纳。

因此,这里其实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风险隐患

因为所有的理财产品认购和兑付记录、流水明细清单都一清二楚、非常详细具体,如果哪一天税局认为有必要要查一查这方面的偷税漏税问题,那是一查一抓一个准......细思恐极,今天银姐和料哥就暂时不展开了。


11、提前终止、违约终止和提前赎回。这部分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所在,也就是客户只要认购了这一款产品,在没有到期兑付之前是不能像公募基金、货币基金这样提前赎回的。

当然,认购期间还是允许撤单的。如果客户在3月27日认购了产品,但过了两天后悔了,还是可以在4月2日产品结束募集和成立之前进行撤单。


(三)产品收益测算依据和产品收益计算

这个主要是测算欧元汇率在最好、最差和中等市场波动变化下,对于这款产品收益的影响。由于未来的汇率波动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银姐今天也不评价获得高收益率的可能性。

投资者牢记你可能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是最差2.7%,遇到汇率市场环境理想的时候有可能获得3.3%投资收益就好。

(四)风险提示


(五)信息披露


(六)特别提示


(七)咨询(投诉)电话

以银姐和料哥的多年银行从业和财富管理工作经验,这些较为专业和复杂的产品条款内容,银行的客服中心工作人员是回答不上的,他们只能转介回各就近的银行网点跟进。

因此,不如直接去就近的网点咨询效果更佳。


(八)风险提示函

主要是各发行银行的一些免责条款等等内容,还有就是进一步揭示潜在的风险因素和事项,投资有风险,签署需谨慎!



(九)风险评测说明

从1到5分为5级,数字越大反映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越大,本款产品所属的1级是最为稳健安全的。

大多数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介乎1-2级,至于最高的5级,基本上没有什么银行发行了这种理财产品。如果有读者知晓哪些银行曾经发行了风险评级为5级的理财产品,欢迎提供一下它的产品说明书等资料给我们研读拆析。


四、结构性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对比

(一)安全性方面

银姐提醒一下,商业银行发行的这些结构性存款产品属于理财产品范畴,并不是储蓄存款。并不像储蓄存款那样受到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保障,它的保本性和保证最低投资收益是由发行银行所提供。

因此,选择综合实力强劲的发行银行就非常重要了。

而储蓄存款虽然利率较低,但是在安全性上是要比各类理财产品高很多,50万元以内的本息可以获得存款保险基金的保障。


(二)流动性方面

储蓄存款可以随时提前支取,流动性非常好;而结构性存款产品,基本上不允许提前兑付赎回,流动性很差。

另外,储蓄存款在急需用钱时还可以用于质押贷款,而理财产品目前只有部分银行试点提供了相关的业务,这个也是两者重要区别之一。

(三)收益性方面

这方面,理财产品基本完胜储蓄存款,它们的平均收益率一般都会明显地高于同期限的储蓄存款利率水平。

因此,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有完美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们只需要结合投资收益性、本金损失风险性和流动性等方面,挑选适合自己和家庭资产保值增值需求的理财产品就好。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结构性存款和储蓄存款,在本金安全性、收益确定性和流动性等等方面,都真的不一样。

喜欢我们原创财经文章,欢迎关注、点赞、留言和转发分享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带娃又创业那么多年,我早就明白了,千万别企图用脑子记住所有的事,用小本儿手写确实不够方便,但还有手机:

然而,东西一多,光靠手机也不行了:

工作的几个事情没敲定,转头做个饭就给忘记了; 女儿网课,学校要求填的各种线上表格散落四处; 群里看到接龙就开始加,真不知道自己到底买了多少东西 ……

以下几个手机小工具,是我亲测超级好用的,省时省力还有附加“大招”~

01

照片:我真的好想再存5000张

我本身不怎么爱拍照,生娃前,手机里的照片,只有我觉得美的,角度对的,有回忆意义的,黑历史照片几乎没有留存的余地。

有小D后,每张照片都觉得可爱到无可取代,完全舍不得删。不得不说,现在回看她小时候的照片,我真的发现自己有“妈妈滤镜”。

我已经算是平时不怎么爱拍照的,翻一翻也发现有2w张照片几千个视频了……

怎么办呢?

存云盘和硬盘、QQ空间、朋友圈,一键上传大家都会就不介绍了。我主要是给大家一下这两个小心思:

1、存照片秘诀+在朋友圈传10分钟视频

方法

① 专门申请一个微信号(或QQ号)只用来上传娃的照片,QQ相册本身就能按照片时间轴自动排列,很好用。(长大了,可以给孩子自己留着)

② 上传10分钟+的视频

视频号不说了,不好意思明目张胆晒娃,可以:从微信——“我的”界面中—“收藏”——点击右上角“+”号——图片——选择手机里的长视频——分享朋友圈——自己可见。


(毕竟,那么卖力地给娃拍视频,肯定不能为了让他们长期封印在网盘里吧~嘿嘿)

2、最省事的删照片软件

2w+张照片,删一张就算只花一秒就得花上6个小时,这就不是随手能做的了,有这个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对吧。

幸好,我发现了slidebox这个小东西,删照片操作又快又爽:

左右浏览,向上划是删除,下滑就是收藏。收藏、删除两种需求一次完成,效率高,关键还挺解压呢!

长这样


最近排队做核酸、蹲厕所没事做的时候,我就偶尔会用它,像扫垃圾一样把照片一股脑往上拉——咻咻咻,一直划一直爽。


3、番外:制定主题相册(我的小心机)

手机电脑再好用,也总有想要实体照片的时候,自己捯饬相册,这算个大工程了,我是手笨妈妈,一般手工做作品、DIY我是做不来的,非要做的话,也是想,怎么样最不麻烦,最好做完了还能一物多用。

机智本J,早几年就做了主题相册。

方法

① 定一个主题

② 选照片

③ 排版(我只懂word)

④ 交给打印店打印+塑封,一年制作一两次够了。

比如,我给小D做过的:《我很勇敢》、《在家也能学习》相册。不仅是装了回忆,还是最好的主题绘本,下次遇到娃说害怕,就找出来给她看看,她自己多勇敢。

更多扩展方法可以直接点:



02

备忘:工作、生活、理财都快人一步

不得不说,我们妈妈们真的是多线程工作中的战斗机了。

又是工作又是家,一边是KPI一边又是孩子的教育,任务太多太碎太麻烦,可哪件单拎都是难又重要紧急的事,生怕忘了哪一个。

生动地展示了我上个月每天的头等大事


1、不管是最重要的,还是最琐碎的,再也不怕忘记了。

我的时间管理没那么复杂,“诀窍”就是:用碎片化时间思考,整块时间行动。

备忘工具的话,滴答清单的核心功能就够好用了:


优点

① 高效快速记录任务,加上完成时间:不会忘、也不纠结一天要干什么;

② 任务追踪:把大任务拆分好为几个子任务,一次拆分就是一次思考过程,隔段时间查看进度的事项

出门坐车、等人的时候,我就随手打开手机,把近期需要做的事,列一个任务清单。

比如:我每天写推文,并不是从打开后台才开始吭哧吭哧写,而是把写文章的大任务,拆分成了


写提纲; 找资料; 动手写; 修改、起标题等一个个子任务。

然后,在碎片化时间里进行思考整合,再用整块时间(通常是晚上、周末),赶紧动手写。


还有蛮多多样化玩法,比如遇到一个想尝试的菜谱,可以把食材、做法列一下,到了菜市场对着清单买(再也不会忘记买葱啦),下一次还想做,就能直接拿出来看步骤,反复多次利用;

拓展一下,还有比如做全家出行之前,我一定给自己定一个行李打包清单,一键储存成模板,每次出门就不用从头想一遍了。


2、给你的微信弄一个“桌面文件夹”,各种文档分分钟分类

现在大家工作,基本都靠微信,各种文件图片发来发去,想起来要找要用了,一时半会儿真是找不到,其实,我们每天打开上百次的微信,可以变身成为很好用的分类文件夹。

方法


比如:我日常写作,看到素材和灵感,就会随手转发到做好了的【灵感】分类里;

比如:微信群聊遇到重要信息,怕后面爬楼找麻烦,就随手把聊天记录多选,选到对应单人群(文件夹)里;

再比如:小D学校里发来的大小表单,当下不填总怕会忘交,我就专门建一个【表单文件夹】,能提醒自己处理。

3、不管你在多少个app上花了钱,一键全部导出账单

我并不擅长理财,但还是想学习一下,都说理财第一步是记账,我没多下APP,倒是尝试了一个小程序:微信记账本。(问了十几个人,竟然还没有人知道它。)

现在大部分都是手机支付了,这个小程序,除了自动记录微信上的流水,右下角“记一笔”还可以扫描其他app的账单,化零为整,支出流水就自动形成了。

再加上我本来日常就只用一张银行卡入账,两边一减,就知道一个月钱花了多少了。

想要记账又不想弄特别麻烦的,可以试试。


03

读书:身体被封在原地

心灵必须去远方



我是个挺爱看书的人,也一直鼓励大家多读、带着孩子读。

但书怎么才能不白读?读完以后书该放哪?(书架上绘本都不够囤的)都是问题。

4月起我就买不到新书,不得不用起了电子书,其实只要做到内心足够安静,电子屏阅读还有一个明显优势:查找和记录。

1、大屏阅读体验——微信读书网页版

微信读书除了app,还有个网页版,还那么好用(不是吧,我现在才知道,不是吧……),资源足够多,我正准备重看的几本书,基本上也能找到。

地址:https://weread.qq.com/

它长这样:高清!大屏幕!能顺滑地复制粘贴和记录(夜晚模式)


看着这满满当当的书架——内心是不是又os:老娘今天又可以学习个三天三夜了!☺️


2、让看过的书不白看——flomo标签笔记

我换过不少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最近用这个小东西做读书笔记。

其实用哪个并不那么重要,主要是想分享我平时做笔记的小习惯:用自己的话转述笔记内容,再加上一两句自己的感悟和想法,然后像发微博一样随手就放上去,挺顺手的。

对了,绑定微信后,这些小笔记,也能定时推送到微信上。


比如:我用来标记最近遇到的新知识,就定一个标签#新知#再写上笔记,之后只要点开这个标签就哗啦啦全出来了,

微信自动推送给我定期回顾,多看两遍,至少不会忘得那么快吧。


以上,就是最近帮我理清思路的小工具了,生活忙起来真是慌乱,整理时间,真的就像整理生命。

借助一些好工具,就能每天挤出一个小时留给自己。

祝愿我们每个妈妈,每天都能找到一点让自己开心的事。

大J叨叨叨

上周推荐了白泽动画片,被大家的留言感动坏了。

留言好多都是从我第一次推荐就入了,陪伴孩子两年的朋友们。大家都分享了白泽对孩子的启蒙力量,这也说明了两年前就推荐的产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看完我还特别感叹,谁能想到这些我们大人都发怵的“难的知识点”,孩子都能吸收。所以真的父母不能局限孩子,好的环境合适的资源,就能最大化激发孩子的无限潜力。


觉得文章有启发

  提到金融三驾马车,很多朋友其实都有概念,指的是:

  银行

  证券

  保险

  这三类金融产品,各有各的功能。

  不管是主动寻找、还是被动接受。现在的老百姓(603883,股吧),如果说谁还没有接触过这三种类型的金融资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作为国家金融三驾马车之一,如今都已经2020年了,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保险,甚至是骂保险,这就让保险公司很委屈了。

  其实追溯根源,保险行业确实有一段“黑历史”,很大的原因都是投保人遇到的保险代理人有问题:

  有主观上就进行欺骗的那种

  也有代理人自己本身就半懂不懂的,结果好心做了坏事

  两者在销售的时候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不合规,最终导致了各种误导销售。

  保险行业在国内的第一次发展是在96、97年,那时候的背景是什么?

  是全国下岗潮……大量的人离开企业后,走向了不同的领域:

  有人选择起早贪黑干起小买卖

  有的人被迫南下求生

  而有的人在那个特殊时期,进入据说能挣钱的保险行业

  那个时期进入保险公司的人,大多都是被生活逼到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的人……

  所以最早期保险行业的发展,也被打上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标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行业的情况也都是如此。

  如果说保险公司为了业绩不择手段,其实主要指是销售方式。

  代理人靠销售获利,导致销售方式也逐渐变成了:只是极力讲解保险本身带来的好处、掩盖产品不足和缺陷,大力追求快速成交。

  这样的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业绩看似很成功,但保单本身已经遗留下来很多后续的问题:

  误导客户忽略健康告知,结果以后遇到情况不能理赔

  年金产品收益远低于宣传

  一些从业人员没挣到钱之后离职,造成很多客户没人服务

  久而久之保险本身的名声越来越差……

  保险作为一门专业性质要求极高的金融理财学科,并不是人人都能很快搞清楚的。

  中国的保险行业采用的是人海战术,大家了解接触保险的渠道极其简单,就是熟人介绍,普通群众对保险的了解少之又少,带着期待购买;但由于业务员不专业,后续只能带着失望理赔。

  客户对保险的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结果就是行业的名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十分不好。

  但在过去这5年,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保险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保险野蛮生长的时代基本上结束。

  越来越的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接受保险。

  小司一直觉得保险其实是个好东西,行业也是很有前景,但只有尽快从“黑历史”里走出来,改掉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才能帮到更多老百姓。

  在今天,如果我们还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保险,可能就会让我们落后别人一步。

  保险毕竟是金融的三驾马车之一,有这么高的地位,没点独特的本事,别的金融产品也不服气啊,那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三驾马车在家庭理财中的功能:

  银行的特点是流动性

  证券的特点是收益性

  那保险的特点就一定是安全性

  在做家庭整体的理财规划的时候,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很多朋友经常会给小司私信留言,内容无非是问:

  “我家有5万闲钱,怎么规划”

  “我每个月能挣1万块钱,如何理财”

  这些问题如果你单独问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答案基本是:

  “来买银行理财啊”

  “来开户啊”

  “来买保险啊”

  但是站在家庭财务综合配置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定不能把钱都拿去买理财、炒股、买保险。

  而是应该把不同数量的钱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在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建议:

  先拿出一定比例钱放在银行里。这样可以保持流动性和基本生活

  再拿出一部分钱放在保险里,让家庭的资金更安全

  最后把剩余部分放在不同的投资产品里,去增值获得收益

  但大部分朋友都觉得没必要单独拿出钱放在保险里,觉得钱放在银行也很安全啊,其实我们说的“安全”,完全是两回事。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辛辛苦苦挣得钱,放在银行的钱,放在理财产品里的钱,以后一定是自己的吗?一定能花在我们想花的地方吗?

  如果不能保证这些钱一定是自己的,一定能花在我们想花的地方,那这笔钱,就不是安全的。而保险产品的安全性就体现在:能帮助我们把钱花在想花的地方,在此之前这笔钱谁也拿不走。

  聊几个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情况:

  1.第一个场景:70%的中国老人,一生的积蓄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花光,花在了医疗费上,交给了医院。

  难道老人们奋斗一生的目标是挣足医疗费给医院吗?

  肯定不是……

  谁不想有优越的养老生活?哪个老人不想老了以后做个富家翁,一家老小还围着自己转,天天有人叫自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第二个场景: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小两口刚刚有了孩子,想着有了孩子就该考虑买房,不要带着孩子一起漂。

  为了攒首付,丈夫工作更努力,过了30岁迎来事业上升期。上有老板给的业务指标,下有公司年轻人不断成熟随时准备挤掉自己。

  作为家庭经济支柱扛着压力、努力打拼、天天熬夜加班、顿顿外卖变成生活标配。首付终于攒够了,但是长期高负荷下,忽然有一天没有抗住,丈夫突发心梗倒下了……

  这笔拼命换来的钱,是买房还是救命?

  我们该怎么办?

  1.怎么让老人一生的积蓄不被医院拿走,变成一笔安全的钱?

  现在最常见的百万医疗保险就能做到,60岁以上老人买也只要1000多块。哪怕以后面对上百万的医疗费,我们也不用自掏腰包,保险公司会帮我们解决,这样自己的钱,才能变成安全的钱。

  2.怎么让打拼的小两口买房的目标不会化为泡影?

  除了配置好医疗险外,还要补充重疾保障。哪怕因病不能工作,保险也能把未来几年的工作收入提前给到我们。不仅自己的首付还在,以后几年每月还贷也不会成为压力,只有这样的财务安排,我们的钱才花在了我们真正想花的地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

  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关注投资产品、关注收益、关心的是收入增加;却很少有人真正考虑过如何保护好胜利果实,保护好本金。

  但理财本来就需要同时考虑开源和节流这两件事情。

  只关心收益流入,不去控制利益外流的风险。就算我们挣了再多的钱,可能我们只是个数钱的人,而不是花钱的人。

  尤其实在现在的金融市场里,当我们没有那么多优秀的产品来保障收益时,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布局、替自己安排好一笔安全的钱。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司淘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昭美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

站长推荐